本书是产品入门书籍,对于想要了解产品经理工作流程的人,本书能给你答案,本人看完一个需求的奋斗史和项目的坎坷一生。总结了一下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发现需求---目标用户定位(用户画像)---需求调研(竞品分析)---需求文档(梳理功能---绘制流程图---产品原型)---需求评审---项目管理(开发评审---TC评审---功能评审---发布评审)---上线---版本迭代。
本读书纪要只有一个需求的奋斗史,涉及的流程只有:发现需求---目标用户定位(用户画像)---需求调研(竞品分析)。
需求采集
产品岗必须掌握的技能有需求调研和竞品分析。而需求调研又可以细分为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需求采集的常用方法有: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
用户访谈
常见的问题和对策有:
1、“说”和“做”不一致的问题。
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让用户在“说”的同时也“做”。我们也可以注意区分用户说的事实与观点,一般来说,诸如“我做了什么,步骤如何,碰到了什么问题”这类事实的可信度更高一些,而“我觉得、我认为”这类的观点,则需要带着大大的问号去听。
2、样本少, 以偏概全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识别出各种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并在访谈的报告里标明,让读者了解。然后,为了用尽可能少的样本得到尽可能正确的结论,我会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举个例子,我会先访谈5 个用户,得出基本结论,然后再访谈5 个,观察结论是否有改变,如果有改变,就继续加大样本量,或者思考问题是否合适?样本集是否合适?如果没有改变,就停止继续访谈,节省成本。样本的选取,其实属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范畴。
3、用户过于强势,把我们往沟里带。
需要时刻牢记访谈的目的。如果发现话题不对,就赶紧往正道上扳,若发现多次都扳不过来,就可以考虑尽快结束了。
4、我们过于强势,把用户往沟里带。
同样是牢记访谈的目的,并且管好自己的嘴。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避免讨论技术;鼓励用户讲故事;避免诱导性的问题。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人一份,独立作答,可消除“焦点小组”、“论坛发贴征集需求”等具有群体讨论性质的方法的弊端。这是因为用户有其特点——沉默与骑墙的总是大多数: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多份问卷之间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但其也有一些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和对策有:
1、样本的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尽可能覆盖目标群体中各种类型的用户。
2、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
通用的办法就是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这和互联网产品的灰度发布有着同样的理念。
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有:
1、如果可用性测试做得太晚(往往在产品将要上线的时候),这时发现问题也于事无补了。
其实,可用性测试在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在尚无任何成型的产品时,可以拿竞争对手的产品给用户做;在产品只有纸面原型的时候,可以拿着手绘的产品,加上纸笔给用户做;在产品只有页面Demo 的时候,可以拿 Demo 给用户做;更多的时候,在产品已经可以运行以后,可以拿真实的产品给用户做。不同阶段不同做法,从中都能发现相应的问题。
2、总觉得可用性测试很专业,所以干脆不做。
只做一个用户,并且简化步骤,也比不做要好。
3、明确是测试产品,而不是测试用户。
不要让用户听到“可用性测试”的术语,而是说“来试用一下我们的新产品,提点意见”。 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将有助于减轻用户的压力,使得他们能像在真实环境一样来使用软件。
4、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做测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引导与暗示,而只是观察和记录,因为任何引导都可能使得原本可以发现的问题无法暴露。用户行为和预想的不一样时,可以提问,实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给予提示。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有:
1、过于学术,沉迷于“科学研究”。
一切的一切需要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对数据的敏感,对商业的敏感。
2、虽然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我们经常无意或有意地误读数据。
我想一个简单的对策就是对数据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不要“为了迎合一个观点而去找数据”,减少利益牵扯,比如为了证明老板的判断,或者为了保持自己之前拍脑袋的英明形象等。
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我们应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比如记录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统计每个用户的登录频率等,这也算一种典型的非功能需求,这样做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陈浮生
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