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00情绪管理:如何跟你的情绪和平共处?

划重点
1. 我们要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2. 管理情绪的三个方法:首先,可以把情绪看成自己的朋友。然后,充分地觉察和表达情绪。最后,学会更好地使用情绪,一面保护自己,一面影响别人。

上节课我们讲到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我们无法只凭理智控制强大的情绪,所以要找到另一种与它相处的姿态,那就是建立信任,学会合作。

这也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情绪管理。请注意“管理”这个词。我们为什么说“情绪管理”,而不说“情绪控制”呢?因为我们只有承认:自己无法控制一件事之后,才需要学习管理。比如,只有承认每一个员工是独立的个体,老板才要升级管理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是控制关系,那就是奴隶主跟奴隶,只要发号施令和服从就够了,我们也不需要学习管理。

这个用词的转换,也正是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提醒我们的: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要把跟情绪相处当成一门学问。那这节课,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聊聊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把情绪当成朋友

首先,要把情绪看成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你可能没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害怕情绪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有多少次,当你跟别人表达自己有压力的时候,对方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这么想,不需要有压力”,或者“振作一点,这种事没什么好郁闷的。”也许他的语气真诚又恳切,他说这些话也不是为了否定你,但他确实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情绪是不好的。你看,在我们的语言和深层认知里,都把情绪默认为一个捣蛋鬼。比如,我们会给情绪贴标签: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不用说了,生气、紧张、难过,我们一直想努力避开。但可怕就可怕在,连正面情绪,我们都害怕它过度。就像特别开心的时候,亲近的人会提醒我们:不要得意忘形,小心乐极生悲。明明是好情绪,我们都担心,肆意表达出来,都成了坏事。

那问题就来了,不就是情绪嘛,我们为什么这么害怕这头大象呢?我们之所以害怕情绪,本质上是因为,现代社会有一个对高效率的期待。也就是不同人的行为,都需要变得可预测。但情绪恰恰就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之所以认为小孩子麻烦,不就是因为他们喜怒莫测,随时可能给我们制造问题吗?所以,我们习惯把“懂事”作为一种褒奖。而懂事的意思,就是别人让你干嘛你就干嘛。符合这个规律,相处起来就让人省心,效率自然就高了。

但你肯定发现哪里不对了吧?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舍弃了一部分“自我”的意志:如果只能做出符合别人期待的事,那我的利益如何保障呢?小孩子的玩具被父母送给别人,父母说:“哭什么哭?你是个大孩子了,要懂事”。那成年了,在利益分配不公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接受“你是个老员工了,要懂事”这种说法呢?你看,情绪才是真正站你这边的。愤怒也罢,悲伤也罢,虽然它可能会给接下来的事情造成麻烦,但它在为你的利益操心啊。反倒是指责这些情绪的声音,你需要留一个心眼:它们会不会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没有考虑你的立场?外人当然希望我们不要成为太“难搞”的人。但有没有一种可能,难搞的人才能把自己保护好?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情绪不但不是你的敌人,反而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很简单,也很直接:心愿满足我就高兴,遇到损失我就难过,看到危险我就紧张,被人欺负我就生气。但也正因为简单,所以不好糊弄。

总之,你要意识到,学习情绪管理,从来不是为了对付你的情绪,而是接受并释放情绪,同时,还要和情绪一起并肩作战。

学会觉察和表达情绪

转换基本态度之后,接下来要学习的,就是觉察和表达情绪。什么叫觉察?就是你能清晰地意识到:我这一刻产生的情绪叫什么?对我的身体和行为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是一种能力,叫做“心智化”,意思是可以对内心的变化形成清晰的认知,还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你看,婴儿没有心智化的能力,他不舒服只会哇哇哭。当他长大一点,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情绪:“刚才没人理我,我在害怕”。父母要像教孩子认字和算数一样,教孩子命名和表达情绪,但这也是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环。

作为成年人,你也要训练自己更清晰地表达情绪。那该怎么做呢?有一个心理学家,叫普拉特契克,他提炼出了 8 种基本情绪,分别是:快乐、期待、生气、厌恶、悲伤、惊讶、害怕和接纳。他认为,这 8 种情绪就像美术中的三原色,一切更复杂的情绪谱系都是它们的叠加组合。普拉特契克把它总结为情绪环,我把这张图放在了文稿区。

源:《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你可以看到,环的内圈是 8 种基本情绪,相邻的情绪两两组合起来,就会构成一种新的情绪,放在外圈。比如,乐观等于快乐加期待;愤怒等于期待加生气。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化的模型,你就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其实心智化的过程就是在用理智的系统 2,去理解自动发生的系统 1,是感性与理智的联结。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难过大哭的时候,如果能够对朋友把情绪表达出来,那在你把那些混乱的感受,组织成语言的同时,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在那一刻,骑象人和大象之间有了交流。你在用更理智和高级的认知,描述更原始和动物性的情绪。比如,你会问自己:这个情绪是怎么来的?它给我带来了怎样的生理感受?有多强烈?怎么做我就会感觉好一点?这样一处理,情绪就被看见了。不要小看“被看见”这件事,它很重要。如果说大象需要的是香蕉,那么情绪渴望的,就是被看见。而且光自己看见还不够,还要说出来,让亲近的人也知道:你很生气,你最近很疲倦,你在恐惧......回到刚才的情境,你告诉朋友为什么而难过,他坐在你身边,听你诉说,只要感同身受地点点头,也许他没办法解决那些事,但你就会感觉自己被“接住了”。这就是很大的慰藉。

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奢侈的体验,我举个有点伤感的反例。面对一个绝症病人,我们会习惯安慰他:“别多想,一定能治好的”。我们也知道这句话很无力,因为它表达的是:“我们假装这件事还有希望吧,我也接不住你的绝望”。而病人听到,也不会往下说了。因为没人能接住他的绝望,这件事会让他更孤独、更痛苦。无法解决的绝症是这样,在生活中的小事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更会认为有事说事,不就好了吗?谈论情绪是在浪费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更倾向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面对背后的情绪。就像你在表达自己的难过,别人却纷纷建议,你应该怎么做更好。理智上,你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但在解决问题之前,你也希望有人可以理解你的感受,陪你待一会儿。很有可能,当你的情绪被充分看见之后,不需要他们的建议,你也知道怎么办。

学会使用情绪

听到这你可能会想,学会了觉察和表达情绪,但它那么难控制,我要怎么驾驭它呢?答案是:学会使用情绪。

什么叫使用情绪?别忘了,情绪出现是想帮助你。比如,你感到疲倦了,那就要当成一个警报:是不是最近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了?需不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如果是,那你就要告诉你的老板:“我太累了,我需要减少工作量!我的身体已经在敲警钟了。”这种表达,就是在使用你的情绪。

我知道,你可能会习惯性地反思:我也没干多少事啊,怎么会那么累?是不是我太娇气?你看,你又开始怀疑情绪了。疲倦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骗你。既然你看到了它,就要跟它好好聊一聊:为什么我客观上好像没干多少事,却感觉那么累?是不是有些看不见的压力,增加了我的负担?请你光明正大地使用这份情绪,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自己。

事实上,情绪往往比理智更敏锐。如果你觉察到生气的情绪,说明你的利益受到了不公正的损害。也许领导把原本属于你的利益分配给了其他人,他很可能会用一套自圆其说的逻辑,让你觉得,这么做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你的愤怒并不会因此而消失,那么你要敢于表达:“我还是很生气!”

当然,表达生气不是最终的目的,你要争取更公正的分配。在与对方博弈的过程中,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你在必要的时候会发火。那所有人在做决定时,就会更在意你的感受。情绪除了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影响别人。比如,无论是马丁·路德金还是丘吉尔,他们那些著名的演讲,都是通过情绪的传达让听众产生了共鸣,从而建立了深层次的联结。哪怕是在日常沟通当中,如果你想获得一个人的信任,那表达真情实感,向对方暴露你的脆弱,都远比讲道理的效果好得多。

另外,更真实地看到自己的情绪,还可以提高我们对人性的洞察。很多品牌的溢价就在于它们提供了情绪价值。所以,不要把情绪当成没用的东西,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你也可以把情绪变成一个触角,用来联结和感召更多的人。

总结一下,我们要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我们可以把情绪看成自己的朋友,然后,充分地觉察和表达情绪。最后,学会更好地使用情绪,一面保护自己,一面影响别人。

你是一个害怕“情绪化”的人吗?听完这节课,是否更愿意拥抱自己的情绪了呢?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总说你情绪化的朋友们。

你可能会想,我们讲的都是情绪好的方面,但它也是有破坏性的。当一个人过度放任自己的情绪,也可能导向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怎么办呢?

那我们下节课就来讨论一下:如何避免情绪失去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