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第3课课后作业】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赏析:
《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 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杜甫是一位身体里有着很大能量的诗人,他是在用自己不懈的创作,顽强的热爱着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他所处的盛唐推崇快意人生,而他总是思前想后,其实当时是不被待见的。
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技艺,而他同时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把他的高超技艺和温柔善意绑在一起,用最精巧的语言去书写暖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一生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赚过大钱。他的一生多数是在贫困愁苦当中度过的,但是无论现实遭遇如何凄惨落魄,杜甫都是会真诚的关爱着他人,关爱着整个世界。
在安史之乱逃难的过程中,杜甫自己已经流离失所了,但仍然禁不住要为更加底层的人们唱响悲歌。他家的茅草屋在风雨中漏风漏雨,他想到的确是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普天之下和他一样挨饿受冻的人。他在晚年拖着衰朽老迈的病骨客居他乡,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令他悲伤不已的破败家国,等等等等。
长期的贫困没有打倒杜甫在文学上的自信,悲伤的凌乱没有侵蚀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作品就像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炽热而细腻,在太阳照不到的历史和人生中,持续的散发着温暖着别人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