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楚国人,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三户邑,虽出身贫寒,但博学多才。
20岁时结识文种,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因不满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25岁时和文种一起投奔了越国。
到42岁时他已经在越国待了17年了,本以为人生就这样度过了,没想到这一年勾践兵败于会稽山,开始重用范蠡。
他辅佐勾践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他63岁的时候灭吴,越王勾践称霸。
68岁时范蠡隐居,泛舟五湖,直至88岁去世。
纵观范蠡的一生,从25岁入越到68岁隐去,他为越国一共服务了43年,可以说为越国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理解,范蠡为越国付出了半生心血,可为什么最后又要离去呢?如果说是他看透了勾践的为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也是一开始就看到了呀,那你一开始就不要辅佐勾践不就好了!
从一开始范蠡和文种因不满楚国的政治现状而离开楚国,就知道他还是有政治抱负的,希望在政治上开创自己的一翻事业。
对于一般人来说,明知辅佐的君主不能共富贵而偏要辅佐他,这不是受虐狂吗?范蠡真的有受虐狂的倾向吗?
君主们太喜欢像范蠡这样的人了,无私的来帮助我,然后自己主动走人。如果天下的谋臣贤士们都像范蠡一样通情达理,那君主们的生活得多舒坦。
假定范蠡不是一个受虐狂,他又在明知道勾践不能共富贵的情况下继续辅佐他,那就说明范蠡既不是为了权,也不是为了钱。当然不为钱是肯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在晚年三次散尽家财了。
对权钱不感兴趣的人历史上大有人在,也不稀奇,稀奇的是奋斗了半生之后又不为权钱的。
所以我想来想去范蠡既不为权也不为钱,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他喜欢这种政治上的成就感,也就是说他最终追求的是这种感觉,而不是权力和金钱等物质。
拿自己的半生光阴去玩一次票,追求一种感觉,这样的人生也是够任性的。
不过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任性的人生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