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在沮丧烦躁的时候想过这样的问题:
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
为什么会有恶和不幸?
最近刚刚看完毛姆的《刀锋》,深深爱上了这位冷峻犀利的大叔。对于这位大多数文艺青年心中的男神,有很多经典高深的解读。于我而言,毛姆的书是给我最多震撼和让我思考最多的书。而最近频繁有朋友问我,看什么书可以让自己心静,我突然就想到了毛姆。
《刀锋》是我看得第二本毛姆的书。第一本是《月亮和六便士》,月亮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现实。梦想与现实,是多少人的心之所困。《月亮和六便士》里放弃所有去追求绘画梦想的思特里克兰德,现实意义上非常自私的人,为了他所谓的心灵诉求,突然之间抛妻弃子,说走就走。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很快会回来的时候,无论物质生活上多么的穷困潦倒,甚至病痛缠身,他都没有对自己的选择出现过一丝的犹疑。他的言行举止中无处不显示出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后自我的升华。
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残忍却又真实,完全不掺一点的虚情假意。漠视身边的一切,对爱他帮助他的人,理所当然的接收别人的救济,理由很简单,他饿了。但却没有一句讨好,毒舌伤人毫不含糊,理由也很简单,他眼里的事实就是这样。毛姆大叔特别厉害,他知道多少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说着违心的话,所以他以我有一个朋友式的小说方式,给你介绍了这样一个人,让你不得不承认,你无比喜欢这样一个真实得有点讨厌的人,而这种喜欢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羡慕。是啊,有几个人可以这样,随心所欲。
世人都渴望得到内心的宁静,找到所谓的得救之道。在毛姆的《刀锋》里,有一个同样的主人公拉里,一个平凡普通的年轻人,有一个相爱的恋人伊莎贝儿。原本他和大多数人无异,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生子。可是参加战争回来的他却变了一个人,原因是他在军队结识了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但是这个朋友在战斗中为了救他牺牲了。一个前一秒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却没有了呼吸的人震慑了拉里的内心。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人生会有恶与不幸,开始追寻看起来似乎虚无缥缈的东西,寻求内心的平静。他放弃工作,开始大量的阅读,与心爱的人解除婚约,开始满世界游历,试图找到让内心平静的答案。
拉里读了很多书,走过很多地方,最终在印度找到了答案。他认同印度宗教里的观念:幸福的取得靠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把幸福建筑在物质上,最终得到的将会是毁灭。这话看起来很虚,类似那种听起来很高深,其实实际上完全没有用处的话。但是毛姆把拉里写的比思特里克兰德要接地气,因为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思特里克兰德有着无人能敌的绘画天赋,他是一个艺术家,所以他完全脱离文明生活可以被理解。但拉里不是艺术家是个普通人,所以当书里的毛姆问拉里之后打算怎么生活的时候,拉里给出了一个非常赞的答案: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甚至他为自己选好了工作:做一个卡车司机。
我想这是毛姆想通过拉里告诉读者的得救之道。唯有平静充实的内心,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谛。小说的结尾拉里将自己的财产都送给别人,他不在乎一切肉体上的痛苦,譬如贫穷饥饿。因为他的幸福来源于内心,如这般四大皆空的心境,估计凡人很少有。
所以毛姆在刀锋里还创造了另外一个人伊莎贝儿,一个物质并且有些虚荣的姑娘。在知道拉里的想法之后,尽管多么不舍得,她依然放手了。是不够爱拉里吗,不是的。伊莎贝儿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是我人生最好的年纪,我需要漂亮的衣服,华丽的首饰,参加奢华的晚宴成为焦点。而这一切是拉里仅靠参加战争回来之后所得的补贴支撑不了的。伊莎贝儿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选择有对错吗?我觉得是没有的,如果有那就是道德绑架了。有很多人批判伊莎贝儿,认为她虚荣。可是虚荣有什么错,虚伪才是错的。在重大的选择面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果断的去选择,决然的舍弃,才是避免将来后悔纠结的良策。
话说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被所谓的道德准则绑架踌躇不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日日在迷茫中做困兽之斗。日子在流水中匆匆而过,当垂垂老矣,竟只留下唏嘘。其实所谓的解救之道非常简单,从心。不论是思特,拉里还是伊莎贝儿,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就如刀锋扉页写的那样: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