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心宿舍楼前的墙壁印有醒目的标语:“业以人兴,事由学成”,参加入职培训时与同事的第一张合影就在这八个字前。十年后再回过头去看,已然不能够把这句话当做简单的寄语和背景图案,而是足可以用来对照、检验和总结过去十年来的经历和收获。
尤其当看到许经理为小马讲解同一个主题如何从不同方面写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稿件,写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错误等等,并亲力亲为帮她修改第一篇会议主题的报道,更加令我颇有感触。从时间的准确表达到段落内容划分,从删减错误和累赘用语到增加必要的过渡和引导性用语,一篇短小精悍的会议报道跃然纸上,语言内容简练,逻辑思维清晰。
无论是对于新入职不久的小马还是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我而言,也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毕业之后,学习始终是也应该成为一件持续保持并坚持的事。这是适应时代飞速变革的要求,也是弥补个人能力和经验不足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得以安身立命、谋求所谓“逆袭”的最为稳妥的方式。
《士兵突击》中的七连长高成说:“早熟的人往往都晚熟,骄傲的人又很急性。”今天看来,在学习方面,我是个“晚熟”的人。大学期间主修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一直处于考试勉强合格的状态。本以为工作之后,再也不必受数学类课程的困扰。直至面对某个资格证书考试,五门课程90%以上都是计算题,意识到人所逃避的问题终究还会再次与之狭路相逢,甚至还会增加难度,除了解决它别无他法。
于是决心用三个月时间来通过本可两年之内考完的考试。过程是痛苦的。书桌上的“闲书”都被清理,只留下五大本厚厚的题库和一摞摞演算纸。业余时间将考试涉及的理论知识、计算公式和解题思路反复深谙于心,同时学会举一反三,延伸至相关考点,增加知识面,最终一次性通过。
才明白其实没有通不过的考试,只有“没有用心学习”的原因。兴趣也只是“幌子”,哪怕是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习依旧是不可或缺并需要持续进行的方法,否则仅仅靠一点“兴趣”,并不能走得长远。比如,我所感兴趣的“写作”。如果说起初“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和兴趣,那么在体会到以上观点时,我把它当成一门功课和专业来学习。
作家吴淡如在《玩出意志力:掌握生命的主动权》中写道:“世界上真的值得我们奋力去完成的事,通常都没有那么容易。太快得到的东西,也很容易消失,不论是爱情、金钱、事业、学业……都是如此;而慢慢得到的东西,总会渐渐浸透你的生活,谁也夺不走。”
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方法。 “没有灵感”说明近期懈怠了,需要放下手机去看书。“词汇量不够”则要反复阅读和复习读书笔记。“码字明显手生不顺畅”必定是每日写作量减少。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三百多年过去,这句唱词却依旧可以用来形容新媒体时代下喷涌而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
时而凭借“流量”和“速度”一夜爆红,时而又因人设崩塌,掀起口诛笔伐的风波,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难辨真伪。依照剧本炮制出的虚假娱乐和热闹表象,带来麻醉、虚耗和无聊的同时使得不少人以为“一夜爆红”是唾手可得的事以及 “凡事总是轻而易举”。这样的思维观念除了掩饰“生活是需要付诸努力和辛苦才能得以维系并持续”的真相,还能够使人的心力萎缩并逐渐忘记自己。
我深知自己没有这种所谓“幸运”,也写不出动辄“10万+”阅读量的爆文。即使有,恐怕也难以承担得起。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幸运”,那也都用在“辛苦和努力没有白费的结果”上了,除此之外,人生值得“可圈可点”的内容着实稀少。
对娱乐新闻上的新生代一无所知,对热搜榜上的关键词感到陌生,对新兴热点剧作的了解仅停留在名字。在短视频风生水起,人人都有可以掌握话语权、赢得关注度的时代里,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似乎“跟不上节奏”。
尤其是开始读司马迁的《史记》后,使得这种 “跟不上节奏”的状态更是一退千里,显得与时下主流格格不入。尽管是精读本,可读来依旧缓慢、晦涩难懂。可是我相信经典史书和文学巨著所蕴含的远超文字作本身的意义,其宏伟壮阔的画面、博采众长的智慧以及雄深伟健的风格,值得反复诵读和领略。
它对于一个写作者的启发,对于一个观察者的深省,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引领,在于积淀知识素养,开阔思维境界以及夯实文字表达的深厚基础。
人始终在找寻存在感和确定性,小到一个家庭和集体的微观层面,大到历史和宇宙的宏观层面。事实证明,过度物质消耗、更新换代速度惊人的电子产品、智能设备以及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带来的“麻醉感”和“存在感”转瞬即逝。
“与生活握手言和”是愿意看清生活真实的面目,有美好有损伤,有昌盛有荒凉,有充沛茁壮的生命力,有隐秘艰涩的疼痛,静默自知,一心一意,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事。
工作交接的时候,被人要求传授七年来的岗位经验,当时竟难以表达。此刻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句印在小学教室墙壁上的话,这句毛泽东同志曾为广大少年儿童写下的著名题词,这句朴素无华、耳熟能详却蕴含深刻意义的话,适用于人生的每个阶段。
初入职场,向同事们学习,过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经验是肺腑之言,能够聆听是一种幸运;销售产品,像业绩突出的伙伴们学习,学习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他们吃苦耐劳和追单促单的敬业精神超出你的想象,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自我学习,要知道即便身处最亲密热切的关系中人也是孤独的,自我的力量可以逾越想象的界限;厌倦迷茫时,多与有着丰富人生和职场经验的领导和前辈沟通,他们的点拨和指引远超出我们狭隘的眼界,能够得到是福气,受益无穷。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依然与你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