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尽管家境贫寒,但是从小被全家宠爱。乖巧的我,一直奉父母之言为圣旨。无忧无虑的童年中,除了玩耍就是读书。当时的自己像个定了发条的闹钟,按照指针的方向滴滴答答的前行。好在开窍较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一步提升了自信心。如是,一路顺顺利利的考上高中。
高中之后,课程难度加大,我一度引以为豪的学习成绩垫了底,但是小学文化水平的父母认为好不容易奋斗至此,接下来更不能松懈。于是乎,在繁琐的课业之下,我还要默默承受父母的施压,每天心里的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能提高成绩,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喋喋不休的父母。所谓的反抗和发泄不过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找个无人的角落吼上一嗓子。但是压抑依然存在。
终于熬过了艰苦的高中生活,勉强上了一个外地的二本学校。骨子里的傲气让我在大学不敢放松,一心想要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老天眷顾,奋战两年考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的公司上班,再然后相亲、结婚、生子。按照剧本的节奏,一步一步的闷头走。
如今年过三旬的我,在一家国企里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突出的业绩,总体马马虎虎过得下去。看上去从事着梦寐以求的数据分析工作,但是理想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份工作既不高大上也没高待遇。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条不错的发展路径,甚至有人求而不得。但是我的内心里总觉得少点什么。
回想过去关键时刻的选择依据,我发现似乎与我本身无关,比如:
1.上哪所大学:数学老师说我的成绩够XX大学。
2.学什么专业:XX专业是全校最好的专业之一
3.到哪里读研:XX老师说北方人要到南方去体验文化的多元化
4.到哪里工作:XX同学说我们一起到上海吧,结果只有她没来,我们都来了
5.做哪个项目: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
…
但是再深挖一下,其中似乎也掺杂着自己的意愿,比如
1.上哪所大学:不想在家门口上学,不想延续家-学校-家-学校的单调生活
2.学什么专业:不想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头疼的专业知识
3.到哪里读研:一定要读研,而且学校越好越OK
4.到哪里工作:不要回到小县城,蜗居在闭塞的农村里
5.做哪个项目:跟着氛围融洽的团队工作,避免无休止的内耗
…
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有些指引,又似乎随波逐流。我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靠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微弱呼唤,一点一点的从套子里往外爬。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曲折,我在懵懵懂懂中前进。犹记得几年前,经理问我:你的定位是什么?我一下子蒙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慢慢的意识到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成长。尤其是有了娃,不得不承担起另一个小生命的养育重任后,我从对娃的期望出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不喜欢强迫别人,所以我想给娃最大的自由。但是年幼的娃需要指引,而作为他最亲近的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义不容辞。我想让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榜样的力量远远胜过言谈指教。最好的方式是从自己培养兴趣爱好开始。于是我开始探索我喜欢什么,我最享受什么,我想留给自己留给别人什么?这是一个从无知到懵懂再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多种多样。最终哪一个是最适合你的,只有自己知道。不着急,慢慢来,我还有时间好好探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