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想给大家聊聊孩子的话题。孩子是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称谓,孩子作为孩子本身,我觉得称他们为小人会比较好,可是小人这个词语被孔子赋予了其他很多的意义,我们暂且就从字面上理解小人,就是小的人,他作为他自己有他的世界,他的见解,他的态度,等等,他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务必要尊重这个小人,其实很多时候,他们的世界大人不懂,可是大人自以为比他大,比他经验多,所以经常干预孩子,要他听话,要他学习,要他改变,变成大人们认为好孩子的样子,标准孩子的样子,在拿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别人家的孩子好了还行,如果不好,那家长就会更加焦虑,开始更加严格地教育孩子。不这样教育怎么办呢?养不教父之过呀!
试问你要教育孩子,你了解他们吗?你能理解他们蹲在地上和蚂蚁玩耍的意义吗?你能体会在雨天,蹲在地上看下水道的流水,说那是小溪,是瀑布的时候的心情吗?大人和孩子的视角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淳朴更真实,我们所谓的教育孩子,实质上是唤醒,而不应该是改变。雕刻家都会根据玉本身的形状色泽来雕刻,而不是改变它,好的作品都是顺势而出的,第一块玉尚且如此,何况对于一个生命呢?他的未来可是有无限的可能呀!
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有很多种,目前我最认可的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玛勒的理论,玛勒是维也纳的儿科医生,从研究精神病儿童到正常儿童,强调儿童早期对母亲的依恋在心理上的重要性,他把儿童分了这几个阶段,0到6个月叫做共生阶段,六个月到三岁称为分离个体化阶段。
先说六个月之内的孩子,他觉得他和世界是一体的,和妈妈是一体的,饿了就哭,一哭饭就来了,难受了就哭,一哭妈妈就来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感觉世界和他是一体的,他是世界的主宰,所以称作共生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定要让它有全然的满足的体验,妈妈在喂奶的时候,一直微笑着看着孩子,就会得到孩子对视的微笑,这种对视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因为妈妈是专注的,妈妈的爱和幸福通过微笑传递给孩子,这种能量是有频率的,婴儿大脑中得到这种频率会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相当于一块基石,还可以经常抚摸拥抱你的孩子,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在这个阶段,母亲要全身心的关注孩子,形成婴儿的全能感,有一句话说,婴儿在母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六个月到三岁,这叫分离个体化阶段,这个时候,孩子从心理上开始和母亲慢慢的分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自体感以及长大后所拥有的关系,大多都是由在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决定的,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三岁以后的孩子的所有表现,都是之前关系的复制,可见这一个阶段有多么的重要。
六个月到十个月的知觉的发展,这个阶段婴儿想从母亲怀抱里挣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有时候,孩子会盯着母亲的脸,审视好久,或者抓妈妈的头发,抠妈妈的嘴巴,他在认识自己周围的一切,此时他的妈妈和小狗小猫差不多,对于他来说都属于外界的事物。
再大一些呢,他的事情就是爬行和走路。当他可以直立行走的那一刻,他的自恋达到最巅峰的体验。它可以探索外部的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这个时候虽然她会跌倒,但是对于孩子自身来说,他的跌倒并不足以让他有挫败感,它会反复的爬起来再走,这个时候只要没有危险,大人最好就陪伴着他,不用扶,这正是锻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最好的时机,能再大一些他都会说话了,说话的时候你还记不记得孩子,最早会说的除了叫爸爸妈妈之外就是不这个字,不:用来保持自己的分离性,当他有了这些经验,他就会说这是我的,我不吃陌生人喂的东西。这个时候它会形成我的你的这种概念,很多家长会认为他是自私,其实不是的,这是孩子一个边界感的建立,他这个时候是矛盾的,对于世界既依赖而又需要独立,想让妈妈帮忙,但却拒绝母亲的主动帮忙。
从两岁到三岁这个阶段呢?他会做很多事情了,可这个时候他会有一些自大感的幻灭,他会感觉到母亲不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而存在的,母亲对他的态度有时候跟母亲的心情有关,有时候温柔有时候疏远,有时候有回应,有时候又太忙,母亲的行为并非是他在神奇的控制,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边界的关键期,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全能的婴儿陛下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慢慢的感受到伤害,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全都听他的,但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会让孩子形成创伤,唯唯诺诺,自卑,不敢做自己,不敢发号施令等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妈妈要做的要表达自己的爱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比如说,妈妈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会哭,妈妈要说,妈妈去上班,过一会儿回来,宝宝在家开心的玩,我过一会回来。你还可以答应他,比如说我回来给你带个棒棒糖,那么回来一定要给孩子带一个棒棒糖。这个时候,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温柔的坚持和不含敌意的坚决。如果母亲的人格比较完善,可以维持母亲稳定的形象,那无论他在或是不在,孩子都感觉到很安全,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有效。如果妈妈非常情绪化,那孩子就不会形成很有效的安全感,他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会生气,妈妈为什么不理我,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他会归结为自己不够好。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妈妈会对我这么好,所以他慢慢的就会没有安全感,其实不是妈妈没有爱,而是这种爱没有规律给的不是时候。
了解了儿童以后,就可以如鱼得水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首先你得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经由我们而来,但是并不完全属于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有价值的陪伴,感谢上帝送给我们这么一个天使,在和自己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也可以疗愈许多自己的内伤。上次,我说过,看见即是爱,所以我们要看见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看见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要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顺应孩子的认知高度,顺势而行,记得有一本绘本叫安的种子,有一个叫安的小和尚他不急不躁,在合适的季节种下一颗种子,没有任何期望,只是对种子施肥浇水,等到适当的时候,种子自然会开花。
那在学校中如何对待儿童呢?作为一名教师,因材施教是必须的,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小的单元,良好的教育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突然觉得教师好伟大!有人说那么多孩子,我一个一个根本管不过来怎么办?可以把孩子大致分几类,然后不同的对待每一类孩子。就算有很多特殊的孩子,我想这个故事应该让大家受到一些启发,就是在海滩,很多小鱼都被拍到了海岸上,他们的生命岌岌可危,有一个小男孩,弯着腰捡一条扔到海里,捡一条扔到海里,有一个人见到了就问他,这么多鱼,你能捡的过来吗?谁又会在乎这些这些呢?小男孩淡然的说,我手中这条小鱼在乎!恍然大悟吧!可能我们真的顾及不到全部,那也要尽自己所能吧。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孩子,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和他们相处,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才可以让她应对自己的世界,形成自己的防御机制,成为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过她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