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16岁时,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27。
苏轼在中岩书院读书期间,苏洵,他父亲苏洵拜托王芳老师经常照看苏东坡,解决他很多青少年时期的很多心理问题,在这段时间,所以说王方老师非常关注苏东坡的成长,苏东坡在中岩书院读书期间其实是非常优秀的,是王方老师品学兼优的弟子。
后来他在一次春游的过程中,就到了这样一个池子,发现这样一个池子没有名字,就在作文中写下了,“要是这样一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好的地方,要是有个名字就完美了。”后来王方老师看完他的这个提议过后觉得非常得好,就召集了县内外知识渊博的人士,一起举行一个池名命名投笺盛会。
当时,作为东道主的中岩书院实际上非常地小,它学生只有四名左右最先到达这个池子的位置,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池子取名叫观鱼池,大家在这个地方观鱼,就是最好的名字,然后其他,相继地,其他学院跟其他地方的弟子都到了的时候,认为,中岩书院的学生取名叫观鱼池,这个地方的鱼儿能够与人互动,它叫做招鱼池可能就更好一些,然后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这时候,整个池名命名投笺盛会就开始了。
其他所有的人都陆陆续续地,都投了些,最后,苏东坡穿一身白衣,玉树临风的站在这个池子边上,然后王方老师,就点他名了,“苏子瞻,既然这个提议是你提议的,你也要提一个名才好。”苏东坡当时非常腼腆,非常内向,非常含蓄的回答了王方老师:“学生才疏学浅,恐怕,其恐不中。”王方老师告诉他:“但说无妨,但说无妨。” 最后他念了诗,念了一句诗,走到主笺台的时候,他念了一个:“慈航普度本无极,佛音唤得素鳞来。”大笔一挥,唤鱼池三个字,这时候王方老师家里面的书童匆匆忙忙地从外面同一时间送来一个红纸笺,告诉王方老师:“小姐在家听说举行池名命名投笺盛会,她也投了一个笺。”展开一看,也是唤鱼池,当场就把王方老师就高兴坏了。这就是有名的“唤池联姻”,被后人传为佳话。
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王弗去世后,次年悲痛作《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莫大沉痛。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