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矛盾”这位作者并不陌生。图书陈列柜上整排儿都是他的作品。但是每次选书时,看到“矛盾著”的字面信息,眼睛总是飞快掠过而选择我认为值得借阅的。
“现代文学”开课后,精读小说第五篇就是矛盾农村三部曲之一的《春蚕》。透过字里行间一幅幅20世纪30年代浙江农村人家养蚕的画面清晰详致地栩栩如自己身处其境般地一一铺展在了眼前。
浙江,十五年开外我曾呆过几年。初见那一畦畦低矮齐整的桑树地恰如我们家乡农家的黄豆地。一片片,放眼全是。桑葚在我们这边是稀缺的,因为我们这边难得养蚕。而浙江那边基本家家多少养一些。也随处可见印有大红“缫丝厂”字样的工厂。那里几乎家家有桑地,乌黑胖大的桑葚不仅缀满枝条,就连畦沟畦背也全是老掉的桑葚。我们当时欢喜得一下摘了好几塑料袋。
由于当时上班工厂附近有村子,我也常能看到那里人的生活。他们养蚕的房间应是专备的,平时空留着,一到收茧时,房间里可见一团篇、一团篇白花花的茧铺晾着。
上午,青砖瓦房的大门口,常常就有两三个老太婆围聚着,中间夹着个盛满开水和茧的大脚盆,盆上蒸汽氤氲,其中一个老太手各执一根两三尺长的竹棍,朝着蚕茧东一搅、西一晃,那透明的蚕丝就一圈圈地绕上了竹棍。
十几年过去了,这些画面并没褪色,一直打算整理出一篇关于蚕的文字,读了矛盾的《春蚕》后,发现自己还来何笔墨能写蚕。
从“看蚕种”——“窝种”——“收蚕”入蚕箪——“大眠”、“二眠”、“出火”——“上山”——“蚕花”(收茧)。
文章平缓详尽的将整个蚕事过程在故事的发展中一一道来。就算从来没有听说过蚕的人也对蚕的习性了如指掌了。
小说通过“荷花”这一形象的塑造,凸现了当时农村的愚昧与落后,老百姓还明白不了生活日况俞下的真正原因。
通过“老通宝”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正因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才压垮了民族工业经济,农村经济才陷入一年不如一年的循环崩溃里。
《春蚕》不仅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还将人们对蚕事的忐忑、期盼、希望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相当成功。就是放在现今社会,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人们还是保持着这种忐忑、期盼、希望的心理。
《春蚕》这篇小说好是好,却打消了我关于蚕写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