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讲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作“觉”字讲,指自觉,指自我生命的觉醒,对自我生命反省。
“时”时时刻刻,随时随地。
“习”以鸟飞的样子造的字。鸟一次一次地锻炼,一次一次增加自己的能力,才可以从巢飞向天空。“习”从“羽”(指翅膀)从“白”(指天空)。小鸟自己不断练习才能飞向更广阔的蓝天。
当人的生命像鸟一样,在自觉的觉醒后,随时随地提升自己,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获得新知或新的能力,获得自身生命的力量,我们内心是不是很开心呢?我们不就会发自内心地快乐吗?“乐”发自于内心的、会心的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句开展出人的社会性。朋友指的是有着共同生命理想和共同志向的人。人在自我生命觉醒后生发出社会性。“乐”是外在表现的一种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自己的努力或自己的成果不被人理解时,即不被那些为了生存精算利害得失的人所不理解时,也不恼怒。而君子是看透之后不计较,不在意的心态。“愠指生闷气”,人已经超越了生理性的反应,在生存阶段被人认可时,是为了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君子”这里赋予了新意,指有着高度自我生命觉醒的人!真正的君子超越了人作为生物性的生存阶段的感情和思想。在自我生命觉醒后,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才是发自内心的,是愉悦与快乐的!
由此而生发的感悟:
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求知欲。
我们的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厌学、辍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究其原因,我们是没有激发他们内心的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的意识。我们只是一味地外在地强制压制孩子们的时间,逼迫他们学习,于是一系列的社会悲剧就发生了。一个人想站立,没有人能使他倒下。同样,一个人想倒下,没有人能扶起来。我们该怎样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求知欲,是首先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其次,要遵循客观规律研究教法。
“学而时习之”,只有自我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发自内心地快乐。我们做了多少无用功甚至于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第二个教育问题,那就是科学的教法以及大胆的放手。
最后,做内心强大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要内心强大,“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取悦人,不委屈自己,不不斤斤计较那些无谓地争端。内心坦荡,实实在在地做最好的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前行,共同成长,快乐无比!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心胸开阔,乐观进取,才会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们。身上散发阳光的老师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阳光的明媚与温暖!
半部《论语》治天下。跟随经典,完善自我!与经典同行,感悟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