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教育「 让学生抛弃自己的感知,学会越来越熟练地猜测专家和权威的想法吗? 」

教育家贝尔·胡克斯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的冒险。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打破‘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私人的、个人化的、互相竞争的’这个观念。”

玛茜·库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提问的艺术应当成为思维教育的关键。教师提出问题不是为了引导学生遵循他们的思路,而是为了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了解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打造一个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真正问题的稳定环境。

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在存在偏见和偏差的情况下形成良好的观点。

阻止立场不同的人发表意见,希望自己才是对的,这种对正确的本能需求究竟从何而来?

信念可以抵抗与之相矛盾的事实。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同样需要自制力。优秀的思考者不急于体验“正确”带来的满足感,而是选择不被自己的第一感觉或固有印象所左右。

很多人直到三四十岁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把成功的梯子架在了错误的墙上——一面别人为他们选择的墙。

丢掉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思考者的想法吧!

教育改革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非常清楚地指出:“可悲的是,孩子们对思考的热情往往在他们遇见一个只想着教会他们服从和顺从的世界时就消失了。大多数儿童从小就被告知,思考是危险的。”

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这样说过:“教育的功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深入地思考,如何批判性地思考。真正的教育当以培养智慧和品格为目标。”

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孩子们明辨是非,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道德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背诵一大堆事实来应付考试。

通过行动获得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比通过思考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更容易。

数学专家、教育家玛茜·库克(Marcy Cook)也同意这一观点:“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记住老师教导的事实和规则,那我们就是在把他们当成装知识的空容器看待,而不是会思考、能决策、能解决各种新问题的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生活的工具。

教育家亚瑟·科斯塔(Arthur Costa)解释说,批判性思维会在学生运用“策略性的推理能力、洞察力、毅力、创造力和技艺来解决复杂问题”时发挥作用。

批判性思维为个人成长注入了动力。

它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洞察力的源泉,也是创造过程中的蓝图。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做出诠释并采取行动。

每次离开舒适区,你都会收获一种全新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人生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开阔。

而芬兰的教育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

芬兰,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

仔细推敲芬兰的基础教育,是运用了很多元、很重视人性的方法与模式,希望能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门与科目的了解,这就是“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观。

善用“先见林,再来看树”,能让孩子在渐进式多元化的教学中,看到事物与学科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当他们养成有心持续学习之际,师长们再将需要专研的“树”,一一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

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

因此,老师的养成训练,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他们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

在芬兰,中小学生放两个半月的暑假,大学生放三四个月不等的暑假,各机关人员放一个月,许多公司行号也多少会休上一个月多,不少餐馆更在夏日期间完全不开门。

到底这些假期放得多不多,长不长?他们是不是在浪费生命呢?还是芬兰人真正体会到也实践了,休息就是在充实生命能量之后再出发呢?

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

总是有老师和学生,因为不择手段的分数和考核,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的热情、理想、抱负。

启动每位孩子那颗学习的因子,让学习能力不同者都能获得不同的关注,是芬兰教育深信不疑的信念。

一旦学生从小就了解世界上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就会自然培养出持续关怀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胸襟。

青少年是成长中最苦涩的年龄,实在不要再加添他们不必要的环境压力!

从学习到享受阅读,每个孩子必能望见地平线外那片美好的阅读森林。

芬兰人相较下是一种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标的良性本质。

她们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念书、考试,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或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见解、有自信、有互动力、有包容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

我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我们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

每个人都有其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