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札记、书简、日记一类的书有偏爱,因为这一类书都是非虚构类型,自由随意,真实自然,更见作者真性情,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更多共鸣,且篇幅短小,无论什么时候打开都能读下去,比较适合我这种只能利用一些零碎时间读书的人。
肖复兴先生的这本《我的读书札记》共有三辑,第一辑是“青春阅读”,作者写了他从学生时代到插队北大荒当知青这一阶段的读书历程,其中包括读书的意义、方法、借书故事、青年时期所读书籍对他的影响等内容。从这一辑中可看出,作者在青春岁月里,读了许多好书,这些书,陪他渡过了艰难的日子,给他打下了厚实的精神底子。比如读《猎人笔记》,他说:“屠格涅夫教会我去分辨和聆听夜声。我才发现荒原上的夜声,是那样美,而且独一无二”;比如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说:“是罗曼.罗兰帮我去腥”;比如读《九三年》,他说:“雨果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吹进清爽的风”……好的书,教人成长,给人力量。肖复兴先生的青春岁月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但有书陪伴,他始终没有被一些不堪的现实改变。
第二辑是“隔海听涛”,这一辑里所写都是外国作家作品的读书笔记,作者聊起这些书来,侃侃而谈,聊书的内容,聊读书的感受,让人对他所读的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时停下来在当当网上查找这些书,其中许多书都找不到了。作者聊到的这些书中,我只读过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和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看了作者的读书笔记后,对这两本书又有新的认识,打算再去找出来看看。这一辑我尤为喜欢,特别是读到作者写普里什文那篇《大自然的情感》,其中又写到中国的作家萧红、迟子建、苇岸、李娟,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作家,我都读过他们的一些作品,这种对大自然的情感让我感到亲切。作者引用英语作家乔治.吉辛《四季笔记》中的话:“世界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呢?在阳光普照的春晨,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的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呢?”,作者反问道:“我是吗?是这每五万中的一个?”我想他是的,我希望自己也是。
第三辑是“书边拾穗”,这一辑谈的是中国的作家作品,有读书笔记,也有发言稿、书信和给别人的序,其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尤其敬重作家孙犁,有四篇文章都是写孙犁先生及其作品的,作者说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认真读他的书。另外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读书笔记,作者都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写得真挚感人。对于古代诗人,作者尤其喜欢陆游,在他生病的时候,只有陆游的《剑南诗稿》一直陪着他。在这一辑里最后五篇文章都是谈放翁的,他“最爱放翁满袖诗”,尤其喜欢晚年放翁对于日常司空见惯生活的捕捉,他说:“那种捕捉是敏感的,是发乎情的,是对于琐碎甚至艰辛日子由衷的喜爱,是具有草根性的。放翁没有把自己摆成一幅诗人的架子,就是乡间的一位老人,用一双慈眉善目平和而又富有诗情的看待眼前的一切。”我想,肖复兴先生也是放翁这样的一个人吧?他写过许多普通人,他的语言是如此朴实平易,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慈眉善目平和而又富有诗情的老人呢?
打开一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人的世界,你读到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喜怒哀乐,他读过的书,他思考过的问题,他的困惑,他的担忧……仿佛坐在他面前,听他聊了许多书,也聊了很久,在听他聊天的时候,自己也始终有代入感,有思考,有共鸣,有时则被治愈。
在《借书情意》一文中,作者写道:“我发现,读书的命脉真的就是一条河,即使到了冰封的日子,也不会中断,水流依然会在冰层下涌动。”是的,在即将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有感触,读书不就是这样吗?一本书读完,会搁起来,但就像水流依然会在冰层下涌动一样,读书时所获得的感悟也依然会在心河中流淌。另外,这本书读完了,也将打开另一本书,读书的命脉汩汩流淌,如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