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做了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和孩子是什么关系,以及给孩子提供了什么环境。
家长与孩子,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操作。做家长,不是当木匠去雕刻作品,而应是园丁,提供好环境,让孩子自己生长。
孩子大脑的发育,会经历变化。6岁前,孩子大脑的特点是“混乱”,适合无目的的自主探索;6岁后,孩子的注意力变得可控,开始能专注于学习某一个知识;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大脑会再次变得混乱,做出各种出格的举动。
童年真正的价值,在于混乱。混乱是一种演化策略,让孩子能发展各种个性,来应对未来多变的环境。因为未来的环境不可预测,所以孩子将来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要看他的性格和所遇到的环境是否匹配,这不是家长能决定的。
养育的重点,不是让孩子学会某一项技能,而是学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父母应该做的,是提供多方探索、体验丰富的环境,让孩子适应未来的多变;而不是执着于过早的收获,比如今天背了多少唐诗。
研究发现,孩子会主动模仿他人,尤其是关系亲近、与他相似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而且,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好,孩子就越愿意模仿他们。
孩子会通过观察,对父母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父母的行为是自然流露,他们就更倾向于模仿;相反,如果父母的行为是刻意引导,他们就不会模仿。所以,假模假样地灌输知识是没用的。想让孩子听话,首先看看你跟他的关系好不好,其次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去做。
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环节。不但能促进学习,更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发现:不管是与同龄人打闹,还是玩玩具,孩子大脑负责社交的区域,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提升大脑的可塑性。
学会“假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假装游戏有两个作用:① 设想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提升孩子的创造力;② 让孩子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变得包容和善解人意。这个关键窗口期,是在18个月到5岁这个阶段。
在教育中,家长应当是“脚手架”,引导孩子自主搭建知识大厦。刻意地教导,反而容易让孩子只吸收、模仿,而不去探索和创造。对于一般家长来说:不过多干预,可能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