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贾平凹的书,总能让人潸然泪下。他在写自己的故事,可分明也是在写我们所经历的故事。
读《纺车声声》,也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成宿成宿的纺线,纺车也是嗡儿嗡儿的响。再到后来用织布机织布,看着织布机的梭子。梭子长的类似小船的模型,两头尖尖,一般用柿木做成,四周打上蜡,磨的光光的,减少摩擦,中间镂空,底下有线孔,用较硬一点的钢线,穿过线卷的竹孔。双脚一上一下,一踩一抬,带纬线的梭子在经线的线缝间左右来回穿梭,就这样,一点点线宽的距离堆积成一卷卷的布,自己使用,或拿去售卖贴补家用。父亲带我上山去砍柴,情景似乎就和他写的一样,早上四五点出发,一直走六七个小时才能到砍柴的那座山,傍晚时分才回家。即便这样努力的活着,可是在那样的年景里,偶尔还是会饿肚子。吃一顿肉,都会让人幸福很久。上学读书,学费晚交已是常态,可即便是这样穷困,我们依旧没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写小时候上学那段的,记忆深刻,小学那会儿,家里没有闹钟,点的煤油灯,每天早上都是母亲叫我起来,然后洗一把脸,书包一背,天还很黑,便去上学。到了教室门没有开,又坐在台阶上,等了许久,开门的同学才来,原来我又早到了一个小时。教室里面是尘土,教室外面是尘土,一到下雨天,便是泥土的世界。自己带着凳子上学,一天三顿饭回家吃,而且上下学时时刻刻都背着书包,因为桌子很简陋,除了桌面,竟然没有能存的下书包的地方。那个时候最想要的就是,路面是水泥或者砖铺的,下雨天就可以不再穿雨鞋,弄得泥土到处都是,最开心的是,桌子有了兜,回家吃饭的时候再也不用背着书包了。
长大后,去过一些地方。看到他写的《秦腔》,一种悲壮的激情豪迈的演唱方式,如是其他地方的人们,很难体会到,秦腔一声吼起来的那种感染力,尘土飞扬,热血沸腾。唱戏人自带乐队,有唢呐、二胡、笛子、三弦、琵琶、大号、小锣、梆子等,一个乐器人,往往身兼数职。戏台子是用木板和钢架搭建而成,画着花脸的唱戏人,穿着厚重的靴子站在台上,唱到高昂处,浑身抖动,一抬脚,掷地有声。喜欢这种感觉,虽听不懂戏里的内容,可有位戏曲的忠实粉丝,便是母亲。她不识字,然而对于戏曲非常着迷,四里八方凡有唱戏的时候,她每每都会去,有的戏曲她已听了无数遍。她不会唱,也不会跟着哼,她经常跟我讲什么是折子戏。前些年大舅去世了,表哥请了名家唱了三天三夜大戏,据说这是对逝者最崇高的敬意。
读贾平凹的《自在独行》,里面虽是一个个简短的篇幅,朴实真挚,读后都有无穷的力量。懂得孤独的意义,人人生而孤独,父母会老去,亲朋好友终会有自己的生活,最后能和自己相伴的只有自己的心。
有一特好的朋友,性格与我类似,刀子嘴,豆腐心,孤僻却又对生活充满新鲜感,喜欢挑战新的事物,却常常又被一堆世俗缠住举步维艰。对于生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追求。但我属于那种废话很多,喋喋不休的那种,然而越是这样,愚蠢越是暴露无疑,终于联系越来越少。
人,总该去坚持一下骨子里固有的想法,不是我们不愿意去随波逐流,只是我们遵从自己的心,时刻记着自己该走的路。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也在想我们常常卡在自己的原则里,卡在到底该不该妥协的挣扎里,卡在是不是全世界都是对的,唯独是我错了这样的想法里?可其实我们都没错,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引起事情发生的原因。可是我们有时候经常避重就轻的选择逃避,不敢面对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世界都不大
我可以哪里都不去
我可以在这里
只看着你
直到一切老去
读书写字,并不能让我变得很富有,但总会让人内心平静。或许这段话能够代表我想表达的意思: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度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