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年轻人,就像掉进漩涡的陀螺,转得飞快,却总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中心,心里空落落的。压力山大,因为想要的太多,时代推着我们跑,“三十而立”成了新的焦虑,孔夫子的淡定快听不见了。我们害怕错过,害怕失去,被“内卷”和“成功学”裹挟,像《诗经》里写的那样“战战兢兢”。社交媒体上的光鲜,让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老子说的“不知足”和“总想得更多”,像把尺子,压弯了我们的腰。
心里总有些怕,怕变,怕失去,怕突然就不被需要。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站在浪尖,心思全放在外头的东西会不会丢上,灵魂哪能安生?
还有忙,忙得团团转,却好像总也忙不到点子上。信息洪水、无效社交、碎片时间,让我们像没头苍蝇。孔子说“想做好一件事,得先有好工具”,可现在的工具——手机屏幕,却常常把我们困住。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太难了。
怎么办?或许可以学学老祖宗的智慧,给自己找根定海神针。
第一个,就是“别对自己要求太高”,看清楚什么重要,回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事上。接受世事难料,把“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跳一跳能碰到的小目标”。专心过好眼前每一天,压力自然能轻不少。
第二个,就是“想明白得与失”,这样害怕才能少一点。懂得“有”和“无”是相互转换的。珍惜过程,看重成长,别老怕失去。就像泰戈尔说的:“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那你就要错过群星了。”
第三个,就是“找对方法”,这样忙起来才不会白忙。要做个清醒的“船长”,学会“深度工作”,关掉干扰,弄清楚什么最重要。方法对了,行动才能像拉满的弓。
最后,就是“学着放下”。对自己,就是“独善其身”,好好养心,好好锻炼身体,像莲花一样,在泥里开出干净的花。对别人,就是“顺其自然”,别瞎操心,尊重每个人的路。这个“放下”,不是消极,是在乱糟糟的环境里,给自己建一个精神小屋。
时代像个陀螺转个不停,但我们可以点亮自己心里那盏小灯。看清现实,调整姿态,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总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绽放独特的光华。这,就是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好好活着,又不辜负时代的,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活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