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展览推出以前,网上展览已近万人浏览。
2018.5.12《中国摄影报》第二版
刊发文章
关于2018大型公共空间《劳动者》
纪实摄影展一些思考
袁 夏(广东省佛山市文化馆)
天为房顶,目光为墙,佛山及全国各地102位拍摄者275幅照片铺满了5300平方公共空间建筑墙体,主由广东省佛山市文化馆主办的一个公开的 ,敞开的,《劳动者》纪实影展,绽放在街头。展出地 点:文化馆 墙体与广场 展出时 间:2018/05/01-09/30
一、 展览缘起:
文化馆位于佛山市新城文化中心,搬迁不久,需聚集人气,今年三月与馆长们商量,把馆外墙体做成照片墙,一是在公共空间推广文化艺术,二是全民摄影时代加强与社会公众链接,得到支持。
于是,位这道墙命名:晒太阳照片墙。并通过微信与劳动者自媒体开始征集照片:
85时期, 南京有个"晒太阳"活动,为的是不让自己的画在家里发霉。现在每个人"荷包"鼓鼓的,都是“照片”.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看到, 朋友圈总是有限的......每张照片都在寻找观者,这便是地球上每天有数以几十亿计的照片产生的原因。照片们,一直在努力地东奔西突,展示自己,佛山市文化馆, 虽然只有“巴掌大”的5300平方两面墙体,但是,我们确有不只是巴掌大的梦想。在现代造型感极强的文化馆临街墙体上,创造性的开辟出“晒太阳照片墙”,天为房顶,目光为墙,一系列公开的, 敞开的系列展览,正在筹措进行之中.....爱拍照的你 ,不要把照片关起来了!关在储存卡里,关在电脑手机图片库里,关在各种室内的展览里,让照片,到公众视野里来“晒晒太阳”让它遇见更多的目。每年,除了墙体展览呈现,还会让这个市民照片墙“飞”起来,它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的“过去时”,是可期待的“将来时”,可以到处去巡展。年度,我们会出版一本市民照片墙的画册。
每年,会发起三个展览主题。
五一节主题:让劳动者被看见。
约瑟夫·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个人都可能具有创造性。从开始搭建网络平台,便感受到了摄影者们强烈的参与感与话语意识,发现庞大的摄影群族,对于表达平台的期待。微信与因劳动者展览而建的晒太阳照片墙,QQ邮箱,人们发来了一组一组的照片……我想,网络时代,空间,不再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个发起某个观念的所在,吸引参与者的所在。所以,在手机屏幕上,天南海北的朋友,近在咫尺,皆可一起为大家认同的事情做点努力。《劳动者》展览,没有评奖,也没有任何荣誉可以给大家,但是,各地朋友,响应者众。因为,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是社会的事情,远不仅仅是摄影的事情。让摄影,走出摄影圈(不少非摄影人士投稿);让摄影,走向街头,让有社会人文关怀的摄影,在茫茫图海中,被看见;让摄影,所担负的纪实,被看见。
著名策展人王璜生说:努力地从殿堂式的专制的传统艺术中走出来,创造艺术与观众“平等对话”的关系,即“文化民主化”的关系。一个好的策展,要关心观众的感受及可能的对话关系。策展时需要考虑,什么样的话题可以引发公众思考与交流。一个展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体验、思考,甚至反思、参与;不像以前的展览,仅仅是挂放一些“美”的作品让观众学习和欣赏。在当下,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更多地去引发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精神交流与互动。当代艺术的本质,在于鼓励“文化平等化”,激发作为主体的人的主动性与潜能,以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主动艺术”精神。
不同于2010年在鲍昆老师指导下策展的大型室内《劳动者》展览,2018《劳动者》展览最大的特色是开放性与公共性。全民摄影时代,参与者的开放性。 向社会征集,从参与者的层面,发起对劳动者的关注。专业与业余皆可,只要表达对劳动者关注的合适照片,甚至手机照片,都可以。 呈现方式的开放性: 选择了佛山市文化馆公共空间墙体,让展览从展厅走出来,走向路人,走向社会公共空间。 参与者展地域开放性 不局限于佛山,而是全国。
二、展览最终呈现
安放在糖水APP上的一直处于更新编辑中的《劳动者》自媒体网展,自3月26建立,目前已近万人次浏览 。引起新华社领衔编辑《国家相册》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小波关注,部分照片选入5月27日《国家相册》播出。
最终呈现在面积5300平方的两面临街外墙体上的,是275幅规格1.2米/0.9米 的照片,以及一张6米方的巨幅《中国修路工》巨幅照片。每幅照片套黄边框,分主题按区域,一张张贴在上去,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但高处照片的细节,照片与照片之间的关联,比较难看到。所以,同时做了1.0米/0.8米规格的两本《劳动者》佛山卷和全国卷 大画册,分别130多页,墙上所有照片,随着翻动的画册,让观众近距离一幅幅观看。这样做,是对观众负责,对参展者负责。但时间仓储,编辑较粗。5.1首展以后陈列馆里,也可以到佛山五区,工厂,学校,社区巡展以一种特别的展览方式。
展览现场,还有10幅 工地,耕地,香云纱工场,哈密瓜市场,阳巴扎等两米长边图片贴地,作为劳动场景烘托展览气氛。
5月1日正式开展,无开幕式,应作者要求举办摄影座谈会: 策展人与参展作者交流, 2.东莞摄影家占有兵讲座:打工者纪实摄影意义何在?深圳佛山20多位参与座谈会的摄影人感觉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三、关于展览的思考
让劳动者被看见,是2018大型公共空间纪实摄影展览的初衷,也是集结摄影者的出发点。
摄影批评家鲍昆给予《劳动者》展览:劳动者,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的伟大称谓。虽然劳动的形式随着技术的进化在不断地变化,但劳动行为则永不过时。而且,劳动是光荣的。因为社会性的劳动,不仅仅是个体为了换取生存资料的简单交换行为,它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为他人奉献的意义。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劳动,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是光荣的,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在他《劳动者》的导言中说:“人是美的,我以尊敬的心情审视着他们”。让我们关注劳动者,用影像叙说他们的劳作,展现他们的光荣与艰辛。
在如恒河沙数的茫茫图海里,一直有一座小小的岛屿,那是人文摄影者们镜头下的目光凝视点:劳动者。
做这个展览,我想,第一要对得起劳动者群体,必须尽可能多的没有地域约束地去组稿约图。长期专注拍摄劳动者的钱海峰、占有兵、李洪远等摄影家的照片,形成本次展览的主体骨架。从3月26日开始,佛山及全国各地具有人文情怀的100多位拍摄者的照片又从各种层面丰富着《劳动者》展览。林林总总的镜头,聚沙成塔,劳动者形象谱系,一点点聚集,一点点浮现……长长的名单中,不乏中国摄影界、出版界、传媒界一些熟悉的名字,柴选,那日松,殷德俭,钱海峰,占有兵,李洪远,唐浩武,刘远,区志航,周一渤他们应邀支持劳动者展览。第二,展览要对得起观众,大老远过来,给大家看什么?这两面“晒太阳摄影墙”,应该不只是文化馆的一个装饰墙。第三,展览要对得起作者。每个人都很忙,为什么要花时间三番五次找照片。所以,4月15截稿前投来的照片,无论如何,都会在一札照片里至少选一张。4月上旬北京上摄影画册编辑班,策展人那日松老师跟我说:看把展览做给什么人群看,你们强调的是参与性,就不能同时强调专业性。所以,最终遴选近300幅图片,出自不同文化背景与职业的拍摄者之手,我在他们的图中理解到人文关怀,理解到悲悯,也理解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照片与照片,同样的长与宽,但是,被不同的摄影师,框进去的内容,完全不同。好的摄影家惜墨如金,框框里所有可见部分以与不可见部分,皆直指人心。
展览里,河南摄影家李洪远长期跟踪拍摄的中国修路工 ,份量很重。今日中国,铁路网线高度发达,人们享受科技与经济带来的快捷与方便时,可曾片刻想到过他们——默默无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筑路工们。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暑来寒往,用朴实的大手与艰辛抒写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他们没有坐过高铁,一次也没有坐过,经他们双手修筑的铁路上飞驰的高铁, 因为,太贵……展览里,还有无数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普罗劳动大众,他们翻地、插秧、割稻,他们牧牛、放鸭、养猪,他们出海捕鱼,他们在大雪街头等待买主。搭上无锡摄影家钱海峰绿皮火车,拥挤不堪的车厢里,有最丰富的劳动者群像。展览里,还有东莞摄影家占有兵镜头下紧张的流水线工人,佛山摄影家龙翔镜头下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人们,穆纪武镜头下的城市疏淤工……还有矿山,工地,田间,地头,街边,海边,草原,车间,办公室,医院,抢险一线……少数民族,国外劳动者……很多,抱歉无法一一细数。
摄影,是有力的,也是无力的。虽然,我们能让他们被看见,但是,我们依然无法让修路工坐得起高铁。如果某一天,因为这些图片也像风花雪月的美图一样广为传播被更多地看见,不是作为摄影作品被赞誉,而是被拍摄的人被关注,如果国家,能给予修路工人打折高铁票优待,摄影,也许比人大大代表的提议,来得更有现实意义些。在现实面前,艺术不艺术,倒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正如摄影批评家鲍昆老师所说,重在态度和立场,技术是第二的。
劳动者,并不只是在干着什么活的人,而是他们存在的状态。他们劳作,他们爱着,他们艰辛着,他们靠什么精神上的支撑活着……我们在“晒太阳摄影群”里,商量着投稿……努力地拓展着劳动者的疆域,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劳动者庞大家族的一员。阅读着朋友们专业、非专业的照片,我想,在我们要呈现的劳动者面前,摄影,是不重要的,也是重要的。不重要,是说,在他们的生存状态前,谈什么技法,显得有些矫情。说重要,是摄影,能把他们从看不见的地方带到公众视野。图片不传播,他们依旧不被看见。所以,得有人做《劳动者》展览。
四、展览后继延续
时间仓促,一直处于“赶”的状态,实体展览只能遗憾地粗线条地呈现这些。截稿多日还有人继续发图来。我知道,还有很多好照片在展览之外,准备继续开放投稿热线,每周筛选作品,更新到《劳动者》网展续篇部分。现场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继续投稿,坚持做下去,为明年《劳动者》展览积累素材。
出于对“晒太阳照片墙”延续成会生长的展览,让当代艺术文化在公共空间可以生根发展,为今后新的可能性带来积极的意义,继续思考。
当代艺术之父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即每个个人都可能具有创造性。他有一个重要的行为创作:在卡塞尔文献展上用黑板跟公众进行交流,每天与公众对话交谈争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行为持续了100天。他这样的行为艺术,是希望唤起公众通过艺术的介入而作用于社会与人生。5月3日萌生100个《劳动者》网展民间策展人的想法。出发点依然是:让劳动者被看见。
目前推出的《劳动者》展览,仅仅是一个策展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集结与征集人们手中的照片匆忙做出来的。人人摄影师的时代,人人艺术家的时代, 人人,也可以是民间策展人。摄影师,用照片,向社会表达自己,策展人,用”通过照片写出来的文章”--展览,表达自己。
2018《劳动者》展览已集结过100位摄影师,还有好多人想参与,但因实体展截稿限制而被“关”在门外,现在,想集结100个《劳动者》网展民间策展人,请你们也来表达,让劳动者被看见。欢迎大家网络自己的人脉与照片资源,也来做个《劳动者》网展策展人。
具体做法:
下载注册糖水APP,(方便每日更新,排版简约美观),将你集结的照片做上去:我是《劳动者》网展第N号策展人。到时,我们将全部聚集转发在总的《劳动者》自媒体上。
一艘小船,在汪洋大海里,非常非常渺小,100艘,甚至更多,也依然渺小,但是,我们,靠在一起,也就强大了一些,让劳动者被看见,在网络美图风花雪月帅锅美女占据公众视野的社会视觉影像大环境下,让为社会发展默默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的存在状态被人们看见,让他们被尊重,被祝福。请加入100个《劳动者》网展策展人行列。以后,考虑邀请专家学者网上点评大家的编辑,促进摄影师们的图片编辑能力,或许也是一种尝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