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子,其实是可以随便过完的
大城市与小地方有诸多不同。且不说楼宇的现代高大,商铺的热闹繁华,交通的四通八达,人口的过度稠密,经济生活水平的烦躁浮夸,单就每天饭后散步这件小事情来说,其差异带给人的感受,也颇耐人寻味。
倘若是在大城市,市区内势必会有一两个著名景点或自然风景区,再不济也会有公园或小区活动区。每天饭后去这些地方散步消闲,顺带运动锻炼,场面大、平台高、里程远,运动量可以施展开来,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小地方,就不是这样。
如果是在小县城。总共有几条街,心里是清楚的。那就做好规划,从东到西或者由南往北,就这样一条街一条街走下去,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感受,行程已经结束。如果是在一个小镇上,其狭促与局限显而易见,更不要说在一个小村庄了。
但小地方自有小地方的闲适与自在,这是大城市永远也比不过的。
在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里,百儿八十户院落,几百口人,三四个主干道,七八条过道,北方也称胡同,南方叫巷子。村子的前边或后边,抑或东边和西边,总会有条河,或者池塘。河的旁边会有一片小树林,还有村子的中心或某个位置会有一个小型广场,那是人们集会、聚合的地方。闲时聊天、交谈,忙时开会、讨论。我见过的北方的许多村庄,大体都是这个样子。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真的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一律是整齐划一的两到四层小楼,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像城市那样可以跳广场舞的大型广场。村村都有大型综合购物超市,很像样的饭店。以前谁家婚丧嫁娶都在自己家操办,做起饭来要请师傅、叫人、踅摸东西,连锅碗瓢盆都要各家借来。现在到饭店订好,就一切OK了。有的时候一不小心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这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城里住起来还舒服。
中国从近代以来被西方打怕了,所以一直在向西方学习,美其名曰现代化。学什么?怎么学?先从看得到的外表学起来。人家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东西…… 前面两点都好学,马上学起来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点却不是这样,关于饮食习惯,有可能真的是先入为主,而且很难改变。有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人,都还顽固地保留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所以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是西化的产物。要想找到传统的中国农村田园风光,在这两点上已然是不可能的了。
但美食例外。
其实如果走过中国很多地方,你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而这些特色小吃都是老祖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明创造出来的。且如果深入推究会发现,都源于当地农业生产。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吃的来源于农作物,当然是农业生产的产物。我是说,在城市能够吃到的,在村子里吃的会更地道。
比方我是一个北方人,在南方生活。本不太喜欢吃年糕,因为平时在城市吃到的年糕一般都是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但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地道的南方乡村,吃到了他们自家做的年糕,真是终身难忘,吃起来真香。
想想看,其实老家——北方的一个小县城,有很多很有特色的、别的地方没有的吃食。
咸豆腐脑。不是一般意义上,豆腐脑放糖就是甜豆腐脑,放酱油和盐就是咸豆腐脑这样式的。而是有自己自成一体的一套做法。其前面的做法和步骤应该和做甜豆腐脑、豆腐都一样,就是在豆脑成型时,在沸腾滚烫的锅里直接像煮面那样放入菜、粉丝以及油盐酱醋等各种调味品。待全部熟后出锅盛碗,直接下肚,其美味搅动味蕾的记忆,永久难忘。据我多年的考证,咸豆腐脑这种美食,只有本县有,紧挨的临县就没有。真是独一份。
乡村有美食,还有田园,只是风光难觅。
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78年改开后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四十年来未曾有过大的变动。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加剧,乡村鲜有人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过日子,继之而起的是两亿四千七百万农民工队伍浩浩荡荡地开拔进城,去投入城市的建设。城市会分他们一杯羹,等赚了钱,再回来把自家旧房拆掉,建设新房,建设新农村。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都投入到了城市,乡村自然难顾。所以期间一度出现田园荒芜的现象。所幸农业的现代化已基本在实现,无论播种、收割或者管理,都是机械化,并不需要传统农业那样刀耕火种、耗费人力畜力。所以现在如果到乡村去看,看到的都是机械化、工业化干涉、整理农业的痕迹。想象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瓜果满园、蔬菜遍地,狗在门口、猪在圈里,牛羊在坡上吃草的田园风光都已不复存在。植物们在蔬菜示范作业区的塑料大棚里,动物们在养殖场的一排排围栏里、一个个小方格子里。
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过着。
人们有时候觉得生活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下一代又长大;老年人一个一个相继离世,一茬又一茬死去;我明明每天生活在这里,但很多人怎么不认识?这种情形每年过年时最为强烈。一个一个工厂建起来,一条一条街道在加宽,一座一座高楼大厦立起来;但一条一条河流在干涸、变质、发臭,一片一片小树林在消失,一个一个癌症病人在增多。
但仿佛又没有发生过什么。
看,不还是一天吃三顿饭吗?大鱼大肉早已吃够,现在又还原成了绿色蔬菜,而且还少油少盐,这不是一开始我们就这样做的吗?村长、乡长、县长换了一个又一个,有时细算起来,几乎没有几个是正常离开的。犯了错误被抓起来的,因为仇杀死掉的、被打残的,出了事情跑路的…… 也有不正常升迁的,因为那个位置的人被抓起来了,急于找人补缺。有时候问,现在的村长、乡长、县长是谁?想了半天,还真不知道。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这种事情,其实自古以来都没有变过。
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期,人们惶恐不安,手足无措,心里没底,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专业点的说法,这叫价值观的迷失。本来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最有底蕴的,最有章法的。但近代以来,在西方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价值引领面前,我们一败涂地,输得一塌糊涂。于是否定自己,全力向西方学习。
其实并非我们的东西不好,只是当时的有些不肖子孙用错了,误读误用,祸国殃民。看看我们现代,建国、跟西方不断交手,也有把西方打得又惊又怕的,难道我们对治西方的办法都是西方的吗?我看不是。相反,却是我们自己的居多。
到底我们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乡村的?城市的?传统的?现代的?合作的?竞争的?慢步调的?快节奏的?西方的?中式的?
到底哪一种生活是成功的?哪一种生活是失败的?哪一种生活是有价值的?哪一种生活是无意义的?其实在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情况下,我们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彼此了。无论情愿与否,我们都被无条件地裹挟进了这所有的漩涡中。
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只是要晓得,所有这一切,都曾真实来过。
那又怎么样?
很多日子,其实是可以随便过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