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许久的培训总结,一直未能提笔,或许是自两个阶段的培训学习结束以后,还从未真正去梳理过培训课堂上的收获,或许压根就不愿意去轻易触碰这次让我找到“痛点”的学习,况且“痛点”还不止一处。离上交培训总结的截止日期愈来愈近了,我的心又愈来愈焦灼了,如同又回到了让我同样焦灼的培训课堂……
报到那天,在单位参加完党员大会以后,已是下午四点半,与同事拼车到达教育学院,刚好赶上晚餐,班主任老师贴心的安排和指引,让我们顺利进入“A202”,开始我们的破冰之旅。放下资料包,放眼望去,不禁心尖一缩,长吸一口气,学友中间大咖云集:有业务上的引领者、有特级教师、有名校长、名班主任,当然也不乏比我年轻很多的后起之秀。在后来的培训课堂上,他们的分享与展示,也是让我“大开眼界”,当然,更多的是在焦灼中激发了我对自身的重新“审视”。
聆听专家的讲座,往往一句话便被戳中“痛点”——我能成为真正的培训师吗?是的,一位好的培训师既不会俗不可耐,也不可高不可攀,他(她)一定会有很突出的标签,迅速被学员所接受,并且获得认同。
此次培训聆听了诸多大家的讲座,各位专家的标签很是吸引我们。黄国雄教授,一名物理老师却擅长讲故事,他提倡讲座一定要讲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残缺的故事。黄教授的讲座,虽然是一个关于师德的通识讲座,但他引用了自己从事物理教学的很多事例,无论是当场表演的物理实验,还是他成为课改专家的心路历程,每一个故事和演绎,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这样的培训师怎能不吸引被培训者,黄教授用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他此次讲座的主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培训师,敢为人先、宁静致远的境界,我多么想为自己贴上一个会讲述美妙故事的标签……
曾小林教授的讲座也非常吸引我们,曾教授这样说:培训不是培训师个人的魔术表演,而是培训师与学员一起演绎的集体舞。她现身说法,从讲座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与学员共舞的情境。她让我们按照要求做了一个拍手测试,这个测试让我们很快都进入了集体舞状态——每个人拍手的次数大大地超过了自己原有的猜测。原来,我们自己比想象的更优秀!接下来的每一个活动,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参与,无人置身度外,原来培训课堂就是需要这样的氛围,要让学员与培训师同呼吸、共舞蹈,我也能为学员创造一个尽情舞蹈的空间吗?我也可以拥有会创造美好境界的标签吗?
谭念君老师的分享,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一路的芬芳。她娓娓道来,设身处地为学员考虑、精心组织培训课程、贴心设计管理方式,让每个成员施展己所长,发现自己的长板,巧妙避开自己的短板,一个个成员的迫切加入、一批优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完完全全证实了一个优秀培训师、一个优秀团队领头人的无限魅力,我具备能成就他人的优秀标签吗?
陶妙如教授,最大的标签当然是《易经》,表面上在神侃,漫无目的、天马行空,其实每一个讲述的故事都蕴含着《易经》传达的道理,而这些《易经》的精髓同样适合于我们的培训。在陶教授经纶与培训的交错讲述中,我们渐渐明晰:掌握不变的东西,从而自由地服务于这个变化的世界;陪伴的“陪”就是多倾听、少说话、立得稳,陪伴孩子如此,培训师陪伴教师亦是如此;培训要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讲别人讲过的,就讲别人没有到达过的深层次;当然,陶教授还告诉我们,有时候把话讲得太满,就让自己没有了退路。所以培训到底听谁的?对!听我的!没错,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那么,我如何为我的内心,贴上会发声的标签呢?
几位信息技术大咖的标签,就更加让人目眩神迷:毛方吉老师的融合团队研修示范项目展示,让我们啧啧称赞却可望不可及;凌云志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快影”、“巧影”、“硕鼠”、“火狐”,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激起我们无限的向往;杨世伟老师说,PPT就是TPP,我感觉我就是那个被踢pp的对象,对照差劲PPT的特点,似乎每一个都能够在我的PPT里面得到印证,粗糙混乱青涩自我,原以为我的PPT至少也是个1.0,但是听完杨教授的讲座,感觉自己的PPT最多也就是个0.1了。什么时候,我也可以亮出我的信息化标签——玩转PPT呢?
培训大师鲍勃说过:“培训的目的就是产生结果,而结果就是让学员的行为发生变化。”我相信,通过培训审视自我、重构自我,一定能为自己贴上更醒目的标签,一定能让自己成为更有品质的培训师!
我对自己,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