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3)“无知之幕”杂谈
我们来看一个思维游戏:
大草地上挂起了一块过去露天放电影的幕布,一百个村民聚集在幕布前。这些村民都领有退休金,只是数额不同。A类村民每月三万,B类村民每月三千,C类村民每月三百。退休金发放制度要改革了,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方案。现在他们正在大草地上争论不休。A类村民要力保每月三万甚至更多一点,B类C类村民力争实施新制度时自己每月能多领一点。他们废寝忘食在大草地上争论三天三夜了,没有出现一点意见会趋向一致的迹象。这时,一个名叫罗尔斯的智者过来了,对他们说,“大家都站到幕布后面大榕树下去讨论吧,那儿凉快。”村民们一个个走了过去。
诡异的事发生了。这一百个村民,走到幕布后,着了魔似的,霎时都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不再知道过去自己曾经是集团的老总,不再知道过去自己曾经是国企的员工,不再知道过去自己曾经是汗流浃背的农民。他们知道他们将投胎转世,投胎到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但他们无从知道他们将投胎到桃花源哪户人家,更无从知道下辈子他们将成为老总、员工,还是农民。投胎前他们有一个任务,制定桃花源的退休金发放制度。他们踊跃发言,不久他们就意见一致了。
我们尊敬罗尔斯,他的学生更是尊敬他。退休那天,他还在三尺讲坛给本科生讲课。下课了,全体学生起立鼓掌,罗教授缓缓走出教室走过大草地走向绿荫深处,学生一直站着鼓掌。罗教授的背影消失了,掌声终于停息。
在政治学的深邃苍穹,罗尔斯的 “无知之幕” 是那颗闪亮的启明星。“无知之幕” 设想人们处于一种特殊情境:在选择社会基本结构与分配原则时,每个人都暂时忘却自身的特殊身份、天赋、社会地位、财富多寡,乃至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目标,仿佛站在一块厚重的幕布之后,对幕布揭开后的个人境遇全然不知。在这般状态下,人们的决策纯粹基于理性与对普遍利益的考量,因为谁都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任何一员,无论是富贾权贵还是寒门子弟。
从“无知之幕”出发,所推导出的社会原则蕴含着深刻的平等精神。由于不清楚自己将身处何种阶层,人们必定倾向于制定保障最弱势群体权益的规则,以防自己陷入绝境。在分配社会财富时,力求起点公平,避免过度集中。在分配社会机会时,不让出身贫寒的人丧失上升通道。它承认运气在人生中的影响,力求通过制度设计将运气成分带来的不公减到最小。
“无知之幕” 促使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偏见与不公。现实里,那些既得利益者制定政策时,难免偏向自身群体,而忽视弱势群体的诉求。相反,在“无知之幕” 背后,人们会放下狭隘的自我偏袒,以更包容的视野审视社会运作的规章制度。
我们汉语中有“设身处地”一词,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不囿于自己的偏见。“设身处地”与“无知之幕”在意思上是一致的,只是“无知之幕”更深邃。
“设身处地”,“无知之幕”,说说容易做时难。难就难在人的感情、认识,是难以相通的。已经饿得皮包骨头了,晋惠帝却说“何不食肉糜”;有个人说“金钱并不能带来幸福”,骑手小哥说“有钱人的世界我们不懂”。当我们有权作出决定时,并不能站到那大榕树下去。
“无知之幕”在真实世界落实时面临诸多挑战。让人们完全摒弃自我认知去做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心理任务,社会太复杂,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使得依据 “无知之幕” 推导出的结果难以直接套用。但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为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引导我们向公平正义的社会迈进。
理论好是好,问题不会少。要想解决问题,还得靠投票。
说到投票,那可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