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个体私营小作坊,每个经营者都想把自己公司做成品牌,甚至是百年老店。之所以每个经营者都想要做品牌,正是因为品牌的赋能作用:减少信息差,解决信任问题,提高提交率。
在早期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央视的广告“标王”,可以说是“广告一响,黄金万两”。老百姓就信广告推荐,特别是权威媒体,企业的知名度和销量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商购物平台也越来越多,缩小了用户与厂家、商家之间的信息差。
同时呢,电商平台也进驻了一些不良商家,各类杂乱的产品和优惠信息,让消费者越来越难快速地做出选择,甚至会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这个时候,品牌产品往往更容易被放入购物车。
品牌大,溢价空间高,企业的利润更可观。在早些年,国人购买1-2千元的国产手机,还要不断对比品牌,犹豫不决;苹果手机卖6000多元,粉丝们却愿意起早贪黑地排队购买。而两者的制造成本基本相同,但是售价却相差好几倍。
有人质疑为什么你就能卖这么贵呢?可他们却忽略了其所投入的研发、试错、营销推广、售后服务、产权保护等等这些隐形成本,这是我们普通消费者看不到的。当然了,他们的利润也远高于国产手机。
追求流量,还是品牌建设?
都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流量时代,无论你是实体商业,还是线上平台抑或者是娱乐明星,都难逃脱这个社会的快节奏,新热点的出现会迅速覆盖上一条热搜。
作为一名80后,我们的明星偶像是周星驰、李连杰、四大天王、周华健等等,随时都能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品,也能随时哼几句他们的经典歌词。
而对于当今娱乐圈的“小鲜肉”,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在追剧的女人们眼里,我们就像“文盲”一样,因为一个都不认识。
正如陈奕迅对追星的女儿所说:“我现在没有他们这样红,但我地位比他们高”。一句话就道出了流量明星和实力明星的区别:
你可能在短期内是一个高流量明星(产品),但是你并没有成为大师(经典)的根基,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流量产品所替代。
我现在也经常网购,常常看到某宝、某多多上的一些产品(甚至是无标产品),基本上是通过超低价来换取成交量,使用后,便不再想第二次使用和购买了。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家电产品外包装箱上,我们往往会看到有电商专销之类的标识。产品功能参数可能与线下常规机无异,但是在尺寸、材料等方面却有一定差别。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正是因为在平台上主要拼的还是价格和优惠,那么厂家就会针对电商产品单独设计和生产,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价格优势和引流。
长久来看,低质低价的产品终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侵害到用户的权益。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就是:在网上购买的该品牌产品确实便宜,但是质量却为什么不如以前呢?
流量会转移,品牌会更深入人心。
最近抖音上有一个山东的拉面哥,很多人慕名过去拍摄做直播,随着报道不断,拉面哥火起来了。很多人在评论区直言,凭什么他会火起来?看了多期报道后,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15年来坚持不涨价,一碗拉面只要3元钱,但凡别人有困难,免费吃一碗面也可以,镜头前憨厚的拉面哥,他直言不想成网红,可他却成为了网红。
他的乡亲们也并没有妒忌,而是组织全村行动,建免费停车场、提供免费茶水、免费拉人……全村人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好客山东”。拉面哥家门前也瞬间成了一条集市,用网友们的话说是:
“一个人拉动了一个村的GDP”,给当地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品牌形象。
而反观大衣哥成名后,村民们不断在他身上收割红利,他也反感各种自媒体对其生活的打扰。随着拉面哥火了,同在山东的大衣哥门前却开始冷清,因为流量都已经转向拉面哥了。之前还反感自媒体们打扰的大衣哥,现在却主动走出家门献唱,和各路主播们频频互动。我想这不仅仅是人性,更是流量时代的可怕之处吧。
虽然我们都想去做品牌,可做品牌却并不是三两天的事,是需要不断持续地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对于平均寿命不到三五年的民营企业来说,不仅缺乏资金,更缺乏专业人才,能先活下来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为此,我们总想抓住每一个风口,去追捧着那些所谓的流量,去做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工作,作为一名市场岗位的从业者,深感品牌是真的越来越难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