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疲惫的“完美主义者”
小的时候,我们本都没有那么的“完美主义”,及至多年来,被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各种要求所环绕,慢慢地,我们真的开始不再需要父母朋友的督促,而变得“自律”了。
只是这种“自律”,总是伴随着间歇性的狂躁,那种向往美好境界的压力,压得人不得喘息。
总是想要做到最好,生活严谨到已经略显“苛刻”,但还是对自己不满意,且无法从内心中真正地认可自己。
这种状态,被我称之为“拧巴”。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自信和焦虑。
我常常如此,并以此折磨自己,只觉得,这一切,只有当自己更努力,做到更好的时候,才会停止。
然而,这一路走来,我不停地焦虑,不停地逼迫自己去突破局限,走出“舒适区”,不停地引导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标。
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使我有一个更好的状态,与之相反,因为我太想突破,那些我本就不擅长的事情,就变得更加艰难了。
我确实做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但那些事情只是他人认为的优秀,与我无关。
拼了命的追逐,只为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总是事与愿违,因为这世间本就没有什么大家都能认同的事情。
想要讨好所有人,结局可想而知。
这时,还有人会提醒自己:人生还有一种境界,叫作——与自己和解。
2.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真的有这么一本书。书的作者,叫阿行。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感动。字里行间,我体会到阿行的慈悲。
有一种默契,叫作:我懂!
是啊,阿行,你说的我都懂。
原来,世间并不是只我一人感到如此地孤独。原来,我的纠结,你也曾有过,甚至更深刻。原来,我们不是一无是处,而只是缺乏对自己的接纳。
“我们生而 不完美”,“如果容貌是张通行证,那我无路可走”,“仲永叹我无情可伤”……
书中的这一个个标题,就让我感动万分。这些简明的道理,初听,便觉如惊雷,响彻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牛奶已撒,再哭也无用。
在我们不能完美的时候,我们应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及时止损。
跌倒了,难道我们就此就被那小泥坑给淹没了吗?还是选择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站起来更好呢?
我最喜欢阿行这本书中末尾的一句话,颇有一股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豪迈:
接受自己,不论完美与否。努力提升自己,不论之前如何。
3.
别着急,来得及。
曾有一个从我手里毕业三年的孩子,有一天,他走到我面前,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我之前的基础那么差,现在我开始学习,还来得及吗?
我听完这句话,真是感动得想哭。
孩子,来得及!一切都来得及。何况,你还那么小,人生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这些鼓励的话语,我们常常可以对别人说,却唯独对自己“苛刻”。我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进而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旨在告诉大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是与自己的和解。这种接受,不是得过且过的颓废,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这种接受,是一种对自己的天然支持。同时,我们在接受我身缺点的同时,还要学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去。
4.
阿行这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总的来说,还是通俗易懂。书中结合数个事例,来说明接纳自己的重要意义,文字流畅,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这本书其实还可以写得更好。该书的前半部分句句入心,但后面稍有重复。而且,文章倡导性的句子稍多,细分析下来,其实是作者用了太多的“我认为”“请不要”。不是所有的因为所以,都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这种纠结的情绪。
这本书,也势必不会适合所有人。但也恰恰因为它的不完美,完美地诠释了本书的主题。
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呢!对此有感触,就写成一本书,管它怎样,好在是完成了的。我们这些还没有写成一本书的人,不要太苛求了。
也许,只有当我们也开始写一本书的时候,才更知道“完成”比“完美”的重要性。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