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赞成对方辩友的观点,但是我承认,人们对科技抱有了太多的幻想。幻想着有一天,科技的超越和发展,让我们再也不会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我十分渴望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身为一个人的理智告诉我,这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因为,欲壑难平。人类的欲望从来都不会满足,也一刻不会停止。
对方辩友所有的观点,不过是以现有的对科技的知识和理解,而一厢情愿的对AI抱有某种盲目的乐观态度。说实话,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知道,寄希望于未来,只是一种励志行为,其结果往往不太理想。在贮存记忆于AI这个问题上,更是脱离了现实与人性,片面的站在一部分渴望陪伴与治愈的人的立场上,在有了记忆的AI和陪伴之间画上了等号。
回忆应该是美的,而不应该是死的。“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如果仅仅是为了缓解睹物思人的相思,那么曾经共用过的一只碗,一起画满涂鸦的纸张,一首难眠的夜同听过的老歌,可以发挥同样的职能的遗物很多很多,没必要选择这样一种争议极大的方式。
我方辩友刚才提到,强行截留记忆,是一种自私的举动。因为记忆,天然带有着隐私的属性。“不告而取谓之贼。”活着的时候都严禁踏足的私人领域,死了之后却被爱人公开,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冷笑话。我想,一个尊重自己爱人的人,或者一份伟大的爱情,是不会为了满足一时的陪伴而做出这样冒犯的举动的。梁祝愿意化蝶,尾生愿意抱柱,湘妃愿意随波千万里,伟大的爱情之所以被人铭记和流传,是因为付出,而不是索取,特别是死后还要把那些最亲爱的人的记忆翻出来,扒一扒。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场景。
记忆带有一个人生命印记,是彻彻底底属于一个人的。换而言之,我们根本没有处置别人记忆的权利,即使那个人再亲再近。而带有记忆的机器,终究不是那个人了。虽然它可能会说出一段你很熟悉的语音,做一件你很熟悉的事,但是你真的会因此而欣喜吗?欣喜他看着你衰老,听着你的絮絮叨叨?抱歉,我无法对机器说着那种肉麻的情话,假装爱人还在。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慰藉了,而是对那个真正的所爱之人的背叛。借一句诗词,“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已经不是那个人了,强行抒情给谁看?“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最后回归到我们的传统上,我们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惊扰亡者更是一种罪过。这不是迷信,而是生者对逝者报以的最大的尊重。古老的传统,表达的是中国人面对生命时的那种敬畏态度。古话也说,“侍生如侍死”。我们追求技术的进步,但也坚守着传统的底线。我们追求明天,也不会忘记过去。俗话说生老病死,佛说成住坏空,我们既然无法在永恒的路上前进一步,又何必执念于记忆带来慰藉的短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