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有限不要怕,让阅读笔记来脑补
“上善若水,水……水……”,悲催了,朋友在关键时刻,卡壳了。
“水利万物而不争”,我来解围。
“那下一句呢……”
难道我脑子里的知识也被小鬼被迁移了?反正怎么都想不起来。
我到手机里一搜: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映入眼帘有点叫屈。这10个字,原来这么简单啊?怎么就记不住啊?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把知识拷贝在脑袋里了,可以随便剪切,随便粘贴,但是拿来用的时候却失效了。
亲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痛点?奥野宣之先生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阅读笔记法》中说: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再读过每本书之后有扎实的收获,一定要学会有技巧的记阅读笔记,并且养成习惯,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资产和金融资产。
然而有多少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更不会在书上落下半个字……还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读过很多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又常让自己尴尬不已!
读书不能插科打混,不能用数量取胜,我们要比的是阅读质量和阅读价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只有把书本上的东西用笔记内化成自己的本事, 并且积极的行动,以利他之心去帮人,阅读才能改变命运!
二,读书笔记是人和书碰撞出来的思想浪花
钱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他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他家没有大量藏书。
老爷子真聪明,不仅省了买读书的钱,而且把他读过的书都记出了价值。
人和书的关系很奇妙,每本书的出现和每本书被阅读的次数和理解度是有机缘的。
对书心怀敬畏心的人,不会随随便便的去选书,也不会囫囵吞枣的去读书,他们每读一本书都会记笔记。读书笔记是人和书碰撞出来的思想浪花,它就是人和书之间的爱子。每个读书狂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本笔记,爱因斯坦一生做了3万多本笔记,他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是自己造的福。
读书笔记不仅能够把知识内化到极致,而且能够用到极致。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段话: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先有事,后有书,书中要有笔记,才能够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作者把读书分为了5个步骤:①选书②购书③读书④记录⑤活用。这就是一元读书笔记法。
很多人会在第②步第③步下功夫,却忽略了第④部第⑤步。读书不仅要认真,而且要深入到书的核心里,用笔记将此串蚂蚱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完成真正的价值转换。要不然流于表面,没有多大意义。
说白了,作者就是想让我们把计划读和买的书在笔记本上列一个清单,然后再读书的过程中通过笔记掌握核心内容,通过重读整理笔记把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再次提炼成金点子,升华阅读。
读书笔记可以把我们认为的死书给读活,因为我们的灵性思考可以把书中的内容真正的内化掉。我们不防用它把读到每个字都串起来,变成心流,并且让它们具备真正的含金量。
如此反复,将读书的过程结构化流程化,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因为中国只有5%的成年人在坚持读书,我们读书,就已经战胜了95%的成年人。
亲,千万要记得,从满足自己需求的角度去选书,不要因为畅销或者别人推荐而去硬读。
三,记笔记的三个核心阶段:守手,破旧,出新
在静姐梦想领读会,每次参加头脑风暴时,我都会惊讶于镜姐神奇的逻辑力和感悟力以及行动力。
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她能够把书读得那么深那么透,而我们却只能流于表面?
原因是镜姐读过很多书,记过过很多卡片笔记,书评笔记,深度思考后,从量变到了质变。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读书状态,都是思维和行动在助力。
我读书,却不爱记笔记,总以为自己懂了,可总是懵懵懂懂。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别人远远把我甩在后头的原因就是笔记啊!
接下来我会用各书中的各种方法去做笔记,去践行,去内化,去破壁,去创新!
我家里至少有4个书架,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整理,但常常只是按照书籍的种类来归类,作者告诉我们,从三个大方向归类会更好。
分类摆放是大前提,一类是已读书籍;二类是在读书籍;三类是未读书籍。其实这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我们常常忘了将它们按照这样归整。如果你觉得这样有点粗,还可以在这三类里,细分种类再来归一次。
记笔记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守好手,而出于手。
首先要动手吸取书上的知识精华(即成甲老师提倡的临界知识点),用画,裁,抄,照的方式保存下来,慢慢去摸透作者的用意,再把自己独到的灵感写出来,就不至于过目即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用不聪明的方法把自己变聪明,会有迹可循。
第二个阶段就是破旧,不破不立,立而后生。
之前,我们把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一”,现在,一定要打破这个“一”,才能生出属于我们的“二”,我们的“三”……因为很多东西的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述方法不同而已,在这个不同之上我们可以深思考深改造,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的,就像毛毛虫变蝴蝶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当我们把立而后生的知识串起蚂蚱之后,我们就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的思想牌在我们的脑袋里,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重新架构知识也轻而易举。很多创意大师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的个人品牌来的。我们一定要先量化,再创新再超越。
读书笔记可以把一本厚书读薄,一本难书读易,一本别人的书的书读成自己的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化,长本事增价值。
作者在书中津津乐道的是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即: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感悟评论。这样可以把死笔记变成活笔记,灵活运用,从守到破,再到创新,知识就会为你所用!
四,善用读书笔记来复盘,你就会翻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动。别忘了,光读书没有用,要做读书笔记,把它当成人和书之间的爱子,你越爱它越成功。
作者在这个本书的第五章,附上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把书和人的关系处理的极为顺当,大家在生活中不妨照着做一下,说不定,你会有颠覆性的改变,让阅读改变命运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从而一步步的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复盘才会翻盘,善用读书笔记来深度思考,真正的内化并吸收,你就有比别人多了几辈子的功力。
读书就是不断的突围,不断的刷新认知,带上笔记这个核武器,你的威力会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