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这六味药在我脑子里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从开始接触中医,吃过很多的六味地黄丸,上火就吃,生完娃,总以为火大,是阴不够,以为阴就是血,阴没能敛住阳,所以才总上火,加着加味逍遥丸和逍遥丸一起吃,吃到自己抑郁,毫无阳气。付出的代价不少,脑子知识却没赚到多少。
到现在,还是搞不明白怎么用,一个阴虚能出现的表症太多了。光靠多如牛毛的表面症状,妄想看一眼,说几句就想去抓病的本质根源在哪里,是我太高估我自己了。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把脉必须要系统去学了,扎实学好每一步,才能做到后期的游刃有余吧。
对于肺部用药也要继续,最近没用功看书,琢磨事,罪过,罪过。
突然觉得余生好短,这么多要学的,我到死估计也看不完这么多的医书了。
感觉:能用地黄丸治病的人的脉我得琢磨琢磨,难不成是洪而弦?六味针对的难道是六腑之阴?那连翘呢?难道是针对的六腑之阳?
不是全阴虚,是不六味就不能全部一起下,要加减辩证一下吧。这么说来,六味地黄丸根本不是针对肾阴虚的,是针对六腑阴虚的,六腑阴虚,肾肯定第一虚了。六味都是冷沉敛流通往下力量的药。
六味地黄丸,如果脑袋里想个动态场景的话,应该相当于,夏季湿热又闷热的空气,突然来了一场冷空气,突然就凉爽了。那么就有点夏转秋的感觉了,这个阴虚,绝对是心火旺的了。
熟地,麦冬,杜仲,五味子的组合,就等于直接下了一场大雨到土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