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情绪”和“感受”。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一边有人鼓励,要表达感受呀,一边我们就去对别人大发雷霆了。
一边说对别人发火,有情绪是不好的,一边我们就告诉自己说,表达感受才是健康的。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还有人会冲你乱发脾气,拿着“我不能压抑情绪,我要做真实的自己”做挡箭牌,搞得你自己心里很郁闷,又不知道怎么去反驳对方。
那么,到底要不要表达呀?好混乱是不是?
其实我们有这样的困惑,都是因为不清晰“情绪”和“感受”的区别。
首先,我们看一下“情绪”。
其实在专业情绪心理学的教材里,情绪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它由4个部分组成:
感受 (比如恐惧、愤怒、焦虑、悲伤、开心、喜悦、希望等)
身体感觉 (比如 放松、紧张、沉重、温暖、冰冷等)
想法( 对刺激事件的评价,和对感受的评价
行为,比如握拳发脾气打人
所以,我们看,“感受”只是“情绪”的一个组成成分。
这时候,我们要觉察一个情绪的4个成分:
1.感受:悲伤/孤独/内疚/害怕
2.身体感觉:冰冷/沉重
3.想法:我做错了/我想消失
4.行为:蜷缩在角落里
在这4个成分里,感受和身体感觉,是没有对错的,基于对刺激事件的想法,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身体感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所以,去评判你的感受和身体感觉,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感受和身体感觉,作为一股能量存在着,不压抑不抗拒的话,它们在我们身体里停留一会儿,就会流走。
特别强烈的身体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等方式来缓解一下。
而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作为情绪的两外两个组成成分,是可以去调整和改变的。
所以:
“你有这样的感受是ok的,但是,你这样的想法,是可以更有弹性的,你有这样的行为,是不ok的。”
这才是我们面对情绪,有意义的心态。
比如,你感到愤怒,感到生气是可以的,是允许的,但是你打人或乱发脾气,是不允许的。
我们经常对情绪会有误解,说“有情绪是智慧不够”“修养不好”之类的,其实是在说,我们在一个感受产生之后的那个“行为”,是不恰当的。
但我们听了这样的评判,就会把感受也一并否定了。
所以,我们会说“生气是不好的”“害怕是不好的”“悲伤是不好的”……
恐惧、愤怒、悲伤、快乐等等的情绪,都是对我们的生命具有生存意义的,它们都有着积极的一面,保护我们活着,且鲜活的感受到生命力。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说的是“感到生气,是可以的,但生气的时候,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不好的~”
“智慧不够”,是没有用恰当的适宜的方式,去表达我们正常的感受。
所以,亲爱的,
下一次,内心有愤怒啊、恐惧啊、悲伤啊等等的感受的时候,不要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你有了这些丰富的感受,才使我们的生命体验更加鲜活丰满呀~
下一次,有人冲你乱发脾气,还告诉你,那是表示她心理很健康,也不要委屈自己啊,你可以接纳她的“愤怒”,但可以拒绝她的“乱发脾气”。
经常上课的时候,会有老师问,你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好像大家都模模糊糊分不清,情绪和感受有什么区别?
下一次,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的感受,是……”
“我的情绪是:我感到(感受)……我在想(想法)……我的身体感觉……我想做(行为)……”
好啦,今天先分享到这里,
哈,我说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