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处觅烟霞】No5.我把《五猖会》讲给你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同学们好,我是田玲。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提起鲁迅,我们很多同学就觉得他非常高大上,对他的介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数家珍,背得滚瓜烂熟。有些还知道他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开创了中国近代白话小说的先河。说到《朝花夕拾》,同学们多半知道这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成年人普遍认为他的杂文针砭时弊,成就最高,贡献最大,其次是小说,散文差不多是点缀。

其实,细读《朝花夕拾》,会发现许多生命的趣味。如果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朝花”是鲁迅的童年经验,童年经验连结着生命的原始,刺激过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左右着终生的意象选择。《山海经》刺激神话兴趣,百草园窥探自然生命,无常散播着鬼世界的诙谐,父亲的病埋下了中医现代化的质疑,《天演论》建构了现代思想的新维度,辛亥畸人范爱农引发了对革命变味的反思等等。这些早年经验,都是其思想的萌芽。鲁迅人到中年,在许多的人事纠结中捡拾起童年的思想花朵,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开启了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中,情感抑扬交错的“精神还乡”之旅。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进《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和七岁的鲁迅一起渴盼一场迎神赛会,探寻生命的趣味吧。

                第一讲

          心心念念盼赛会

          岂料背书煞风景

鲁迅的《朝花夕拾》里,《五猖会》算是一篇“跑题”的作文。倘使用现在中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断然是要被归入三类作文的,因为题目是“五猖会”,可关于五猖会的内容却几乎没有,东关五猖会的盛况只字未提,可不是跑题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魂牵梦绕地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吗?怎么写出了盼望的呢?就让我们先从迎神赛会说起。

这迎神赛会,是绍兴民俗的盛事,非常隆重。《五猖会》这篇散文里就引用了晚明张岱( 号陶庵) 的小品集《陶庵梦忆》中的记载,来讲述江浙一带的风俗。举的例子就是赛会举办之前,承办方根据《水浒》里的人物长相特点,四处选择相符的人来扮演人物,演出阵容极其豪奢。

其实这种风俗起源甚早,宋代已很盛,如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十五《春尽记可喜数事》:“邻家赛会神,自喜亦能来。”再如卷四十七《秋社》里写道“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冬冬赛庙回。”卷四十八《赛神》:“岁熟乡邻乐,辰良祭赛多。”陆游是鲁迅的同乡先贤,可见本文所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是自有渊源的。

再者,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迎神赛会所赛之神种类非常繁多,除关帝、包拯、龙王外,还有如木匠们尊崇的祖师神“鲁班先师菩萨”,开药铺和当大夫的信奉的“药王菩萨”李时珍( 或孙思邈) ,戏班子推崇的“唐皇菩萨”唐明皇等等,五花八门。绍兴最盛的赛事,当推本篇提到的绍兴城东 60 里的东关镇( 今属上虞县)的五猖会。清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绍兴公报》第二五六号载:“会稽东关五猖会,为八县之冠,极尽奢华,异常热闹。”这情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估摸跟咱们现在正月里的社火类似,敲锣打鼓响声震天,群众演员上了妆穿了戏服,扮演各种故事里的人物,在大街上逶迤前行,两旁挤满了观众。

同学们再想想鲁迅七岁的时候,那可是1888年啊,那时候孩子们童年的玩乐,哪有什么游乐场和电玩之类啊!像样的玩具都少得可怜。根本没办法和你们比,要比也是地下天上的巨大反差。尤其是在封建大家庭里,封建礼教条条框框的束缚那叫一个多,各种规矩,比长妈妈的多多了。鲁迅多半时候,除了读圣贤书,就只能看到头顶“四角的天空”。所以大家想想,那种对热闹的渴盼,用心心念念、牵肠挂肚、魂牵梦萦之类哪一个词来形容,都不为过。迅哥儿之所以对闰土印象深刻,很大程度源于他知道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都是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这样一琢磨,就很容易理解,迎神赛会之所以成为除了过年过节外孩子们的企盼,无外乎想去看看热闹的情形,给自己留点回味的影像罢了。

那我们接着去瞅瞅,看看鲁迅小时候对迎神赛会的渴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人,尤其是小孩子,单调的生活过久了,就很容易滋生出对平日里见不到的事物的无限向往。即使家门口的迎神赛会千篇一律,极其寥寥,也是满怀期待的。

你们看,一句“伸长颈子等候多时”,那种渴盼的情绪,便尽在“伸长”和“等候”里了。原以为会比上一次看到的繁盛些,“却只见”一个神像被众人抬着匆匆而过,失望之情尽在“却只见”三个字。失落是失望的孪生姐妹,她潜伏在“于是,完了”这区区四个字里:简短,仓促,怅惘。这感觉,和我们驱车奔波数小时,原以为抵达会看到美丽的风景,结果却是一片人海占满了风景的角角落落,只好在摩肩接踵地人堆里叹气,如出一辙。

可是尽管如此,孩提时的鲁迅依然“长存”希望,哪怕“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甚至连纪念品也一成不变,都是粗制滥造的哨子,叫做吹嘟嘟的,声音刺耳,也会让他和小伙伴们快乐好几天。对于那时的孩子包括幼年鲁迅来讲,就这都是满心期待的。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七岁的鲁迅为了想在赛会上“扮犯人”,甚至希望自己生一场重病,让母亲许这样一个愿。你也许会笑话他居然想以生病为代价,如此不懂事,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而言,渴慕一件事情,为了达到目的生出这样荒诞的想法,便情有可原了。

不过与《陶庵梦忆》里的赛会相比较来说,鲁迅所见的家门口的赛会,就是小儿科了。他所亲眼看到的“较盛”的赛会,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可言,只不过花样多了几个罢了。

因而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而且是全县最盛的会,距离鲁迅偏僻的家,出城还要走六十多里水路,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因为鲁迅的小姑母嫁在东关,多半是邀请他们去看迎神赛会的。同学们注意,这里的“罕逢”一词,用的妙极。“罕逢”即很少能遇到,机会的难得,想去的渴盼,尽在其中,所以连那里的庙都提前了解清楚了,正如我们要去哪里旅行前,先做“功课”,了解景点路线和风土人情是一个道理。

不仅小鲁迅想去,大人们也稀罕啊。同学们觉得是不是呢?咱们看文中,说前一天夜里就预定了船,大清早开始全家总动员,足见隆重与向往。停泊在河埠头的大船已经备好,“我笑着跳着”,等待出发。“笑着跳着”,我们眼前都可以浮现出那种欢乐的样子。渴望走出书房,摆脱死背着半懂不懂的古书的令儿童窒息的空气,七岁的学童期望释放自由天性的乐趣,尽在这些描写之中了。

然而,父亲却大煞风景地要求七岁的儿子背其实并不懂意思的《鉴略》。背是背了,可背得兴味索然,如同嚼蜡。这情形,类似老师或者家长带你们出游,总要布置作文,让人兴味索然;如同我给你推荐了一本好书,非要让你读了之后写读后感;原本你挺想读的,可是一想到任务,便失了阅读的兴致。

再回到文章中,背书,给七岁的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沿途的风景也好,备好的点心也罢,迎神赛会热闹与否,全败给了背书。因此我们看到的《五猖会》,便没了五猖会的热闹场景。我们得同情小鲁迅一下,毕竟那时他只有七岁,弄不好那时他所受的打击相当于一万点暴击,心碎了一地也说不定呢。所以,东关五猖会的盛况他全然不记得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父亲,真的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鲁迅写《五猖会》仅仅是在批判封建家长对于孩子童心的压抑和摧残吗?下一讲,我将带大家一探究竟。

              第二讲

        多重视角析思想

        何止教育一主题

同学们好,上一讲,我们主要站在儿童的视角,透过文本,解读了那时的鲁迅对迎神赛会的渴盼。提出了关于主题的质疑,那就是鲁迅仅仅是在批判封建家长对孩子童心的压抑与摧残吗?那么,这一讲,让我们转换视角,和成年鲁迅一起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思考,深邃一下我们的思想。

我初读《五猖会》,跟大家一样,读出的是不被理解的童心,认为无外乎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批判。父亲要求鲁迅先背诵完《鉴略》才能去东关看“五猖会”,而背诵完之后,陪同的家人很高兴,鲁迅写道“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读到这里,人们普遍觉得父亲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有代沟,有隔膜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勒令背书的行为无异于一盆凉水,浇在滚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件事似乎体现了封建家长制的作风,让人不能很舒心地接受。但仔细一琢磨,在耕读传统的社会,读书是一件大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孩子成才成人的关键步骤。文中父亲的做法,便可以理解了。在父亲看来,“我”背书成不成功,就预示着“我”的未来能不能成才成人。哪个家长又不是这样考虑的?直至今天不亦如是?掩卷沉思,你们的爸妈不也常常要求你们考到多少名以内,才给实现某个愿望吗?

这样一来,如果单纯讲父亲作为封建家长很专制,鲁迅是为了批判这种作风,那显然不是鲁迅的风格了。《礼记·表记》曾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汉书·韦贤传》也说:“孝莫大於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同。”这些被人们奉为 道德指南的经典书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调父亲的责任,也强调父亲理念的权威性,子辈只能承传和认同,哪怕违背自己的天性,折损探求知识的欲望,确实很专制。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理所当然承载着爱与期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使然。《礼记·学记》也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很多父母包括鲁迅的父亲便是以此作为教育准则的。我们不能说父母严格要求我们就是专制,就不是爱。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爱”隐藏着偏执,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却有可能在儿童心性发展上投下阴影。

正如鲁迅所批评的,它的本位出了问题,“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果不其然,这阴影就落下印记了:背出来后,大家欢天喜地去开船,风景呀,点心啊,盛会啊,鲁迅什么都没印象,只记住了背书。

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就在于通过回忆童年琐事,引发了我们对爱的思考,对教育的反省。正如鲁迅所说:“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警示作用。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父母也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彼此理解和成全。因而,从《五猖会》可以看出,鲁迅真正的了解孩子 ,贴近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们的快乐所在,娓娓道来的童年遗憾中,隐藏着自己对儿童、对儿童教育方法的新认识,在“有趣”和“有益”的简单勾勒中,便使人们对儿童教育诸多问题有了更 深的感知,并产生自己的思考。

除了儿童教育观这一个主题外,如果读《五猖会》之前,就查阅一下写作背景,再勾连社会大环境,我们就会发现主题不止教育这一个,而是柳暗花明又几重了。

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迎神赛会的今昔对比,看到鲁迅为我们再现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当时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现实。

虽然他没有写东关五猖会的盛况,但他却用了整整一段提到《陶庵梦忆》中对以往赛会的记载,再现了绍兴古人祈雨迎龙王、扮演《水浒传》人物故事的“盛举”。文本中很明显地呈现出“那时”与“现在”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作者儿童与成年视角之间的转换,这显然是鲁迅有意为之,他通过今昔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绍兴民俗的时代变化,感受到绍兴乡间的朴实民风。“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而行……”这样的情景到了现代的绍兴已经不复存在了,虽然祈雨迎龙王的风俗还有,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与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载的热闹场面相比,显然是差之甚远。鲁迅写的虽然是“迎神赛会”的演变,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现实,所以他不无感叹地说:“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失了。”

在这里,鲁迅一方面勾起了对以前“迎神赛会”的种种回忆,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对其进行精心描绘;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角度进入,以凝视的眼光对其加以理性的审视,“迎神赛会”逐步走向没落,传统的乡风民俗慢慢淡出视野,故乡也在当时农村经济破产、日益萧条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走向衰颓,美景的幻灭在鲁迅心中衍生出无限的伤痛与失落。

另一方面,如果反复读《五猖会》,就会发现鲁迅的故乡情结。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的人,难免会想要寻求心灵上的寄托与归宿,故乡对于鲁迅这位在时代、文化的格斗场上辗转大半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温暖的字眼。无论他的杂文有多犀利,小说有多彷徨,在面对故乡时,他的内心也会变得温情脉脉。我们读读文中的这些场景——“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迅哥儿是如此的受宠,被众星捧月般呵护着。那群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人,那个对自己严厉不已的人,都已经远去,故乡日益衰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虽然失去的常常是美好的,但鲁迅从不以虚幻的美好的想象来麻醉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故乡在他的笔下,是既温馨又又哀伤的。可他又偏偏想寻找这片“精神家园”。于是,他的内心情感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织,充满矛盾和难以言说的苦涩。说到这,咱们还得继续唠叨一下迎神赛会。

同学们想想啊,作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对迎神赛会这种民间长久积淀的封建习俗文化不仅没有进行否定和攻击,反而记忆深刻,字里行间全透露着欢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鲁迅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美丽的故乡,这也算是鲁迅思想转变开启“精神还乡”的起点。他是在《五猖会》的传统习俗中为自己寻求情感依托,企图获得构建精神家园的力量啊!只不过是借助儿童的纯真渗透成人的理性思考,交织温情与悲凉,于矛盾纠结中开启了自己的“精神还乡”之旅。

同学们又得追问:当时鲁迅的矛盾纠结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一起掰扯掰扯。

其一,与五四时期“呐喊”的“鼓手”与“战士”相比,这个时候的鲁迅开始呈现出激进中的保守状态,由批判封建落后到反思传统习俗,由逃离故乡困境到重寻精神家园,这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转变;另一方面,鲁迅又将回忆里的甜美与难以释怀的伤痛两相对照,文本中儿童的纯真率性又始终渗透着成年人的理性思辨,两种情感的相互剥离、相互冲突使得其字里行间缠绕着浪漫的温情与挥之不去的悲凉。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五猖会》写于1926 年 5 月,当时鲁迅四十五岁,正值人的中年时期,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提道:“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失所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写作《五猖会》的心情,绝不是轻松怡然的。

其二,他之所以对童年故园、人物景致做了温暖而亲切的追怀,包括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迎神赛会,也是为自己寻得可回顾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其实对故乡回忆的美好,多半是由于“思乡”的缘故。就像我们读小学总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渴望长大,又总沉湎于童年的无忧无忧一样。其实在当时,未必有多美好,可回忆时,多半会被自动过滤,只留下美好的一面。

过去是不可再现的,因而就有了一种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觉得失去的常常是美好的。咱们前面也提到过,但鲁迅从不以虚幻的美好的想象来麻醉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于是,对故乡风情的主观怀恋和成年后的客观审视造成了他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处于一种巨大的矛盾中,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中,情感抑扬交错。还是回到《五猖会》里来体会。

大家回忆一下《五猖会》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印象中“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和家乡的风俗人情。文章一开始,鲁迅就撇开了他一贯针砭时弊的议论,而是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一个珍藏已久的故事:“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地引入到“迎神赛会”和“我”的关系上:“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脖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这样文章一开始便充满了一种心理上的期待,使文本形成了内在的张力,为下文父亲出场造成“我”无法顺利观看赛会做铺垫。紧接着,又花了一大段来描写《陶庵梦忆》中所记载的赛会情景,并认为“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失了”。“极了”和“可惜”与上文提到的“盼”和“希望”相呼应,为下文中“我”有机会去东关看“五猖会”这件盛事蓄势,这是文章的前半部分。

很多人觉得这是欲抑先扬,重点在后面对父亲教育行为的批判。但如果我们把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仔细连缀在一起读,就会发现,前后在感情基调上其实是一致的,对以往迎神赛会的追忆性描写和父亲的“一碗凉水”至今让“我”难以释怀的体验,其实都集中体现了鲁迅在试图回归故乡过程中的矛盾心态。而且,据周作人回忆:“背书这一节是事实,但即此未可断定伯宜公教读的严格,他平常对于功课监督得并不紧,这一回只是例外,虽然他的意思未能明了。”也就是说,鲁迅一直难以释怀的事情其实只是一次例外和偶然,但是否真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是孩童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落和失望情绪的多方面展示”,以及“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导致孩子心灵的受伤和不尊重‘儿童天性’”那样简单呢?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要知道,童年的鲁迅并非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而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三味书屋的课桌上至今还有的他童年刻下的“早”字,就是鲁迅敦促自己努力学习的鲜明写照。

那么,鲁迅在这里设置这件事是不是有意为之?除了作为反封建教育制度的有力例证之外,是否可以有其他理解呢?前面我们就儿童教育观的问题进行过探讨。现在我们来看看“父亲”的形象,仅仅是一个古板的封建家长的代表吗?

我觉得不尽然。暨南大学有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叫周园的硕士研究生,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觉得“父亲”在这里主要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特指,实际上是代表着一种强大的“他者”形象,而这种“他者”阴影的阻挠与笼罩并不仅存在于《五猖会》中,比如在《二十四孝图》中,当“我”得到了那么薄薄的一本阴间的图画时,高兴极了,“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作者对故乡淳朴的民风民俗在给予极大的“爱”的同时又对其愚昧落后给予极大的“恨”,而这些“他者”的阴影就成为鲁迅在试图“精神还乡”路程上的巨大冲突与枷锁。我深以为然,随着对鲁迅作品的深入解读,同学们也可以思考这个问题,探寻其故乡情结,与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总的来说,《五猖会》以作者儿时对迎神赛会的盼望和对《陶庵梦忆》中记载的“五猖会”盛举场面描写开始,以父亲要求“我”背诵《鉴略》影响“我”观看“五猖会”兴致并多年后对此事都耿耿于怀结束,在温情与残忍并存的文字里,向我们传达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凝聚着鲁迅个人的生命体验。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解读《五猖会》,两讲就到此结束啦。不过,文章总是常读常新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加上个人的社会经历,思想体验,感受便不尽相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这篇回忆散文,闪烁着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期待你们的质疑与发现。

                                                                                        田玲写于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