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的关于知识的文章中,我说到一个问题,即:很多时候选择不做某件事情的原因是这件事情在短期来看是没有用的,而从未考虑长期这个因素。即使长期有用,有很重要的作用,还是选择不做。似乎那个长期的用处仅仅停留在想象里眼下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有空去考虑长期的那个美好嘛。选择眼下有用的事情去做是本能使然。这种时刻就出现分水岭了。有的人由着自己本能走,有的人想的更深一些,在能活命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收益。我能体会即便是这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其实做到就真的很难。
我又接着往下想,真的那么傻,就是分不清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有用吗?我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考虑的因素很多,肯定不止有用这一个因素,要不然就不会纠结和犹豫了。行动之前,他们还通常会考虑有益或是有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是是两码事,这两个概念还总是在重要的关键时刻弄混淆。有用不等于有益。有用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但往往后期有益。有益的事情不见得都是对自己有用的。比如舒服地躺在床上懒床就很有益,很舒服吗,可是懒床有用吗?对自己的成长是毫无用处。我们要追求的肯定是因为「有用」带来的有益,因为这是一个更大的收益,且是长期的收益,从整体上看更有益。
但是,大多数人是因为觉得没有用才做不到的吗?今天真的很认真的想了想,我的答案是不见得。我观察到的和能想到的理由:
1·从这个问题的反面入手来看待这个问题。有时候之所以不做这件事是因为无法找到做这件事的好处,因为还没有做怎么体会到做得好处,而在这个时候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不做这件事的好处,也就是说想象出做到的样子显得是虚无缥缈的,而自己不行动的好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比如,不用那么累,不愿意费那劲,不学又不会掉胳膊少腿的,这样对之后,好多人就会选择不作为,这也让我想起来了那个著名的糖果实验,最后能抵制诱惑的儿童真的是很了不起。我们习惯用已知来推测未知。只不过在推测的时候往往低估问题的难度和这件事带来的结果。只有开始做才能在做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2·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没用,是因为在行动之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考量,考量的结果是自己极有可能做不到,也就是正是觉得自己做不到,反正做不到,才会觉得没有用。在没有行动之前就为自己判处死刑。有时候我会问我的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学习?我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学不会。我就接着说,你到底学了吗?还没有学就觉得自己学不会那肯定就学不会,破罐破摔,混混日子。
3·有的时候不是觉得学这些东西没有用,是有用,只不过学习本身的这个过程,或者成功之前的想象这个代价太高了,金钱的代价、时间的代价,所以只能迫不得已而放。我还记得当时毕业的时候考研调剂去不好的学校,自费读研。当时就想着还得花钱,学校又不好,还不如不上。可是我早就后悔了,当时若是上最起码是个研究生学历,或者将来可以继续深造,再或者在大城市机会比较多,肯定要比现在强。再比如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发展,我早就知道这样做成功的概率更大,可就是还是没有辞职,我总是觉得要能力更强一点再去,总是害怕在那样的环境,生存都成问题。笑来老师说要在物理上接近那些执行力比较强的人,就比如说这次线下大课,我也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很渴望去听,可是觉得价格太贵了,所以没有行动。也就是说再做决定、选择的时候,已有的资源(比如说金钱)是一个无形中的影响因素。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条件。有时候不是有用没用,而是自己的范围内能不能做,值不值得的问题。比如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学费真的是太高了,以至于有时候在自己选的时候不得不首要考虑这个因素,这和假如钱不是问题,放手学吧,情况肯定又是不一样的。
4·还有的时候,也觉得有用,也想学,也能学,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注意力。不说小学生整天拿着手机当游戏机,即便是成年人,好多人还是会因为玩手机、游戏、电视剧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的被收割了,耽误了不少正事。可是有的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对于比较枯燥的事情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很多人就是一说学习就犯困,一说学习就有事,各种各样的小事,喝水、打电话、找东西,等等吧。在这种时候,有用,还是鸡肋,不是真的深入骨子里的认定的有用,所以还是没有行动。
5·知识有用,只有到用的时候才意识的到。一个初中生很难认同知识有用这个观点,即便是苦口婆心的反复说,学习吧,可是知道学习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也真的觉得上大学又什么用啊?当时真的觉得没用,就一张文凭。无聊,无所事事,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确实没什么用,可是那些认真学的人,大学真的有用,毕业之后就锻炼出一身本领。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很多·······
只不过找到原因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透过这些原因找到思考的漏洞,改正。即便是无法立刻做出惊人的改变(我是觉得一步一步慢慢改也挺好),但最起码可以在某个问题上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正的行动起来,做到。做到能学的马上学,能学的尽量多学,能学的学好,甚至是最好。艺不压身。技艺越多学的越快,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