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十年同学聚会,有热心肠的同学出面组织,让我联系更多的同学知道聚会的消息。
和我联系频繁的同学,大多都已确定参加聚会。
翻了翻微信好友,看到了大学同宿舍、同城市的一个女生,就告诉她吧。
微信发出消息后被告知“你不是对方好友,请开启好友验证。”
不是好友?!我被删除了。。。
我确定最先是她通过班级群加我好友的,否则,上学也不算熟识的同学,我不可能有她的微信。
既然消息已发出,遂硬着头皮申请加为好友。
被通过后,我把同学聚会的消息告诉了她。
对方回复我,“哎呀,你看你不组织同学聚会,我都退群了。”
这是怪我咯?~
“**同学组织了,有空就来吧。”如果不是答应组织者,我想我不会和她聊天的。
“哦,我要看看那天我有没有空。”
那天是周末。。。尬聊大概就是这个状况吧,我把她重新邀请进群,寻了个理由就不再说话了。
过了一天她才同意入群,借着大家聊同学聚会的热络劲儿,在群里热情地向大家推销各种东西。
“谁谁谁,呀,你负责单位培训接待啊。买我的葡萄酒啊。”
“谁谁谁,你都开公司啦。马上十一了,买些冬枣吧。”
。。。。。。
在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定宾馆、定行程的时候,见缝插针推销她的售卖产品。
在大家回忆上学时光的时候,跳出来义愤填膺地吐槽“读研无用论”。要知道当年毕业时,她可是作为我们院首批研究生成为我们院长的嫡系子弟,听说连工作都是我们院长帮忙找的。当年让我们一众同学羡慕不已,此时面对她的吐槽,我们能说些什么?
同学聚会很顺利,大家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天南地北赶来只为见大家一面,再见面仿佛从未分别那般热络,时光让我们成长,情意却不曾改变。
那个位于本市、本地的她自始至终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想来参加聚会的心愿。
后来,同宿舍的女生一起聊天,我聊起了被加我好友又被删除的经历。她们纷纷拿出手机验证,无独有偶,外地的皆被删除,本地有个爱打扮的姑娘被删除之后又加回,原因是某日街头遇见,她说“反正你也爱打扮穿衣服,就去照顾我的生意吧,我在**女装部。”而这个女生应允了。
对她来说,我们都是“没用”的朋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去了同学群里看了看,大概是在群里销售不畅的缘故,她已经退群了。
曾听说变了味的同学聚会让人尴尬,我们庆幸我们的没有,变了味的不是聚会本身,而是那些人,而我们幸运的是那些人正好也没来参加聚会。
很多人交朋友,奉行“实用主义论”,与人交往前,衡量对方对自己的利用价值有多大。
这种行为固然可以理解,同学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倘若有合适的途径与关系,对其事业大有裨益也未可知,但是,在同学这层关系的基础上,没有情谊单纯的利用关系,会削弱原本的同学关系,再实用其实也派不上用处。
这种同窗之情断了倒也省心,回头我就赶紧把人家从我的朋友圈里也挪出去,也别让“没用”的自己占了人家的“位置”。
2、
小亚是个实际的姑娘,与领导和同事相处的原则是“只往上看,不朝下看”。认为由此才可以不断的往上爬。
目标并没错,但小亚从底层爬起,然后就快速摆脱底层的朋友,鄙视不屑比自己低的人。那感觉颇像“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熬成婆的媳妇却越发狠地虐待媳妇”,说什么“苟富贵、不相忘”,惟愿从未相识。
小亚看似明智地选择与上层的人交朋友,努力插入上层的圈子,以此助力自己,可事实上,这套“实用主义”其实也很难“吃得开”。
某次晋升评比,小亚觉得自己和领导分外相熟,但评比中也并未见得领导格外照顾,反倒是在业务能力等客观评分与民主测评中,相差很大,最终也没能晋升上,让她郁闷不已。
只能以自己的关系不行安慰自己。
事实上,一方面小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揣摩领导的心意而疏于业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小亚的实用主义论也大大影响着她的人际交往。
希冀结交比自己高出很多的朋友拉扯一把,却不愿意搭理微时的朋友,甚至身居高位时还要痛踩不如自己的人,这种变脸行为实在算不得高尚。
妄想着拜高踩低实现自己的所求,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有这种几率,也不会太长久。
很多人将“混圈子”理论奉为圭臬,总以为圈子高大上了,自己也一并高大上起来。
问题是你有什么资本可以混入比你高很多的圈子。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钻营圈子,美其名曰搞好人际关系,岂不知小圈子圈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少数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例如同乡、同学、同好等等因素建立起联系,但总有些共同的秉性或特点才建立起来,如果想从中获得纯粹利益的关系,那么你得同样有让圈子里的人从你身上可以获得利益的方面,彼此利益互补才可以实现长久。单纯凭借一时钻营,想要通过实用主义来建立所谓的朋友关系、圈子文化,这关系必将脆弱不堪,而且到要用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啥用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