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好久,竟有点透不过气来了。
写出来就当全是发泄一下了吧!
最近在网上买了好多东西,一次性花了五百多,是的,连我闺蜜都震惊了。包包、化妆品、以及各种文具,因为平时不方便买,所以就一次性买了。当时我买的时候确实觉得我是需要这些东西的,就很简单地需求。
但这是我第一次被母亲说花钱“大手大脚”的。的确,对我来说,一次性花五百多是属于高消费了。在还没有经济独立之前,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奢侈”地对自己。
首先说明,我是一个来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
我记得小学我是没有零花钱的,平时问父母要钱就是买文具或者偶尔买早餐。那个时候,每年我的压岁钱最后都交给了母亲保管,部分留着开学交了学费。
直到小学毕业,放假后(具体不清)母亲带我来学校,我忘了是找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还是刚好碰到了数学老师。我只记得,她与我的母亲在谈话,她说了一句:“这么大了,可以给一些零花钱让她自己买些日用品。”
至于数学老师为什么跟我母亲说这句话,如今我已模糊。
不过,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每年我的压岁钱都由我自己保管。虽然压岁钱在我身上,但我也特别省,平时除了买必需品也没怎么花钱。以至于我每年的压岁钱在年底都有不少余额,然后存在第二年的压岁钱里。这大概也是我喜欢过年的原因。
就这样,我的零花钱都是用压岁钱累积起来的,一年又一年,直到高中毕业,我从来没问父母要过一分零花钱,除了学费。
我是向来惮于问父母要钱的,因为家里平时生活拮据,我没好意思问,如果问了,就会有种莫名羞愧感。
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我大一了,需要花钱的地方有很多,非到迫不得已,我是很难去问父母要零花钱的。
大一上学期,我靠着银行卡里存的压岁钱度过的,因为够一个学期消费,所以我不像其他人一样父母每月给生活费。
而我,是知道如何理性消费的。
快临近学期结束的时候,母亲问我银行卡还有多少钱,我说还有一千多。今天早上,我告诉她今天和朋友出去玩,所以她又问我身上还有多少钱,我说还有大概还有三百多。
然后她增大了眼睛看着我说:“上次问你不是还有一千多?”
我说:“最近买了一些东西。”于是就有了开头母亲说我花钱“大手大脚”那事。
可能就像母亲说的,我们祖祖辈辈生活都是拮据的,所以她平时也很省,最好的消费先给我们姐弟仨。
平时也经常听她提起她小时候的事。
那个年代,那个家里,不是谁想念书就有学上的。我母亲就不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母亲上了小学就没上了,因为她把仅有的条件让给了舅舅。
可能受家庭观念影响,舅舅更小,再加上又是男丁,自然母亲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他。
所以,一直以来,我会觉得母亲把她的想法强加在了我们仨身上,也把她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了我们仨身上。
我花那五百块钱,在我的想法里就是,我仅此一次奢侈而已,我是留有余地地花,或者更文艺点说,我只是奖励了一下2020年的自己,准备以另一种姿态迎接新的一年。这不是生活里应该有的仪式感吗?
但在我母亲那,她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在她思考的世界里,一些东西早已在她的脑海里定型了。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跟她沟通啊?”
我尝试过,但是终究迈不出这一步。可能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与母亲之间会很久地存在一道“厚障壁”。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父母的梦想不该是儿女的宿命》,里面通过《狼王梦》这本书分享了作者从中获得的关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感悟。
在《狼王梦》中,母狼将丈夫未竟的心愿放在了自己孩子身上,想要从孩子中培养出新一代狼王。
可是最终她活在自己的梦里,而自己的孩子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只能按照母狼的想法生活。但结果是,三个儿子相继惨死。
可以说,母狼的梦想、教育方式,造成了下一代的悲剧宿命。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就好似那母狼。她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各方面都争强好胜。我承认,我也遗传了一部分她的性格,有时候我也会很要强。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因为一些原因和母亲杠起来了。那时候我不退,她不让,我什么话都不想说,最终只能哽咽着屈服。
而我的父亲,是属于温顺型的,这就注定了我的母亲在家里的地位更高。之前也听母亲抱怨父亲很没用,我想,这只是她在各方面好胜罢了。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比较开明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比较有想法,管我也管得比较松。
但是我的母亲就不一样了,她管我较严,也管得多,直到我现在上了大学,她依然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管着我。
在进入大学之前,有一天晚上我和表姐聊到深夜。她说让我不要和我母亲对着干,我母亲很强势,我也很强势,这势必会无法融合。女孩子太强势不好对自己的另一半也不好。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他们就是一个原型。
而母亲的强势也造成了我无法在外人面前放开的性格,所以她希望我进入大学以后能把自己完全放开。
那晚,我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了,想了很久,也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但是到目前来看,我好像还是那个样子。但我已经强势不下去了。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博主推荐的一本书,叫做《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他评论道:“看到封面和目录,就感觉快要窒息了。”
突然就对这本书感兴趣,我想,以后一定要找时间看。
我曾经想过将来做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或者哲学老师。我的目的很简单,我不想再让我的下一代重蹈覆辙我的历史,我想亲自教育他们。我要让我母亲在我身上的教育方式就此终止,我想给我的下一代更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是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为我害怕畸形孩子。我所说的更好的教育是拥有完整的人格形态,即如何做好一个人,在各方面。
而我,是没有完整的人格形态的。
在我所知的中国式教育中,我最欣赏的是黄磊的教育方式,他培养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女儿,也是在各方面。
他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世界观以及感知方式,他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思想的个体。
就像纪伯伦在《我的孩子》中所说的:“孩子从来不属于我们,他们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有自己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
所以,子女的到来并非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宿命。
我希望我们抚养下一代的方式都可以从父母如何教育我们中汲取教训,不用说很完美,但至少有所改观。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我想可以在龙应台那里得到很好的解释:“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如今,我好像可以将这句话和现实对照了。
未来的某一天,我想我会履行昔日许下的承诺,把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遗憾都弥补,但这种弥补方式不是“母狼式”,而是真正的用心!
希望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