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份稳定的工作”,“考个公务员多好,工资不高,但福利好”,相信大家很熟悉所谓过来人说过的话,在他们眼中,他们都是为了你好,人生别太折腾,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差不多就行了吗?
心中一万句“我不!”
就是因为一句“差不多”,毕业三年就这么被祸害了。大四的时候找个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公司为国内50强,工资“差不多”,算得上毕业生平均水平,工作强度“差不多”,加班多,但偶尔也可以偷偷懒。就这么“差不多”地过了三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可是3-4年,也就是说,在我安逸过的这三年里,同一届已经读完研究生了,不读研的已经成长到了另一个级别了,我还在原地踏步!曾经爱学习的我,在这个公司里面,竟!然!停!止!学!习!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辞职信就递上去了!
在我辞职的半年间,我做了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学生时代的学习习惯让我很快适应脑子飞速运转的节奏,在这过程中,我找到了数位知识管理专家/斜杠青年,战隼、李笑来、萧秋水、秋叶、彭小六...并且以他们为榜样!通过自身知识管理,把知识变现,这是很多人梦想的,也是这几位牛人已经做到的!
下面我将讲述这半年来,我是如何学习的!
首先是,为什么学?
为国家?为父母?为自己?都不是,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恐慌感。一句话我们从小就学,现在已经很少人提到了,叫“不进则退”。别人都在进步的时候,你停滞不前,就是退步了!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之后,一年里一本书都没有看,就像我毕业的三年里面,可能一年就看了一本书,而且看完就忘,相当于没看!我们近30年所有的知识总量加起来,比过去5000年总量加起来还多,知识的更新周期仅仅不到3年,举个例子,大家还耳熟能详,O2O,几年前火到不行的互联网概念,在今天已经很少人提到了!当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把学到的知识变现,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后是,学什么?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以我自身为例,我的兴趣是:看书、篮球、吉他、摄影、PPT、旅游、营销、时间管理,很多都是懂一点,但其实连入门都不是,什么都会,也什么都不会。就拿摄影来说,自己攒钱买了单反,却连最基本的构图方法都不会;工作会涉及PPT,但是色彩搭配也不懂...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因此,我们需要做减法,朝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努力成为该项目的专家!如果你选的摄影,那至少让你周边的人,只要想到拍照,就会想起你!在田志刚所写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中提到,学习的方向要聚焦,做到细分领取的专家水平!他把知识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础知识,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它体现出知识工作者的特色;第三是专业知识,是最高层次,体现的本行业的最新动态、技术发展等知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连第一层级都算不上,例如我!
再者是,如何学?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那是因为你在成长!有人通过写读书笔记学习,有人通过听别人讲课学习,有人通过分享学习,没有绝对有效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但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模型是让你成为专家过程的万能逻辑:基础知识→行业知识→行业最新资讯→实践创新,通过基础知识可以让你在该领域入门,行业知识可以让你提升到80%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90%以上的人到了80%就停止了,也注定了很多人成为“差不多”先生,要成为专家,还需要时时刻刻关注行业最新的知识,并且付诸实践,得以创新!
那么,具体的方法是:
1.主题阅读学习! 对你所感兴趣的领域找到找到十本书籍,例如我喜欢时间管理,那我会挑以下的书籍:《把时间当朋友》《小强升职记》《你一年的8760小时》《时间管理》《奇特的一生》《你的时间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搞定GTD》《让未来现在就来》,在短时间内,把十本书的精华部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算入门了!什么?你问我怎么找到书籍?豆瓣!
2.人际关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微信不是用来发广告的,而是为了拉近你我的距离,请直接打开聊天窗口,不是分答,也不是在行,免费的!
3.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1.01^365 = 37.7834...每天成长一点点,一年之后大不同,任正非跟他的员工说:为什么我跟你们不一样,是因为我每次做一件事都会比你们多领悟一点点,事情做多了,水平也就提升了!但是你们一件事情做完了就做完了!
最后是,学习工具?
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各种互联网工具!
微课类:千聊直播、朝夕日历、一块听听、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慕课...
文字类:简书、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
笔记类: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轻笔记、为知笔记...
搜索引擎:Google、百度(请学会利用搜索引擎)
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