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常常在《简书》浏览,常有很好的文章,让人惊喜,于是我就把它们收藏起来。时不时地,过段时间翻出来再看,把它们转发到其它平台或朋友圈,并且写上自己的评论让别人欣赏。有时,恨不得稍加改动,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发布,但我知道,这样做不道德。再说了,这样做也没有多大意思,又不赚稿费,又没有约稿让自己扬名立万。但总是会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好文章的冲动。
昨天,翻看《简书》时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作者霖山,文章题目《三岁读“ 北京晚报”是真的吗?》,说的是他自己小时候母亲教他识字读书的故事,联想到自己的小时候,联想到20多年前女儿小时候我怎么教她,也联想到当下社会教育小孩儿的方式,很感慨。因为,类似这样的少儿教育方式,社会上也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效果的却少之又少。还有,动辄说到家教家风的文章著作,不是《傅雷家书》就是《曾国藩家书》,这些东西都是教育成年人的精神大餐,你和一个懵懂的小孩子说这些个东西,多半就是对牛弹琴。再说了,就是为人父母者,又有多少人看过《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
《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倒是在我的书柜里躺着,我也曾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它们。当时读它们,和读了它们之后对我有什么感悟,说实话,我至今感到茫然。可能是我资质平平,没有雄心壮志,让我至今没有成就一番什么事业,所以,我试图用书里面圣人先哲们的道理,来灌输女儿,女儿长大了,稍通文墨后问我,你懂这么多道理,怎么不照着书里头好好的融会贯通,也来个一家之言。我愕然。
诚然,如网民所言,《傅雷家书》如一盏明灯,能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于春风得意之时,于人生失意之时,于迷茫失措之时,无论何时,读读此书,都能获得释然。 “家书”读起来非常亲切,犹如和一个忘年交在对话,能感觉到对方的喜怒哀乐,苍凉孤寂,得意闲愁。《傅雷家书》流露出更多的是一位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和一位学者执着的教导。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晚清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我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前几天,我闲着没事又翻看了一番,看的我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是的,为人父母,我们都想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仿佛有个这样的孩子,父母的脸上也有光,能在人前显摆。但孩子小很懵懂,有时总又不听话,怎么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呢?简书读者霖山写的《三岁读“北京晚报”是真的吗》,故事不错,写的更好,我照录如下。
文/霖山
—1—
为了教我识字,母亲采取了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2—
长大后听父母讲,我刚到一岁就能自己走路,能说简单的话了。
母亲从我一岁开始教我识字。
每天教一个字,这一天卧室、客厅、书房、厨房、阳台、卫生间,我能走到的地方全是这个字,她用A4纸打印出来,贴在我看得见的离地面一米左右高的地方,我玩我的,她有意无意念这个字。
据她讲,她大概念5遍的时候,我就会念这个字。我们家墙壁上挂着很大的配图识字表,比如“雨”字旁边有下雨的图片,“树”字旁边是树的图片,“山”字旁边有大山的图片,“猴”字旁边是猴子的图片。
我每天学到的字,她会抱我到配图识字表前面,告诉我今天这个字是这个图片的意思。
一年多的时间我认识了几百个字,慢慢地识字变成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想认出看到的字,不认识的就问她这个字怎么念。“大学” “书店” “公园” “超市” “市场”这些单词就是这么认识的。
—3—
她教我识字的同时开始了另一项工程——带我背诵唐诗。她没有具体要求,有时候一个月只背一首唐诗,有时候是两首,不到三岁我可以轻轻松松背30多首了。
现在看央视的《诗词大会》,能背30多首实在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普通的工人父母眼里,我相当优秀。
我已经上幼儿园了。有一天母亲正在给我缝被罩,被子准备拿到幼儿园我午睡时盖。在旁边玩玩具的我对她说:“妈妈,这就是意恐迟迟归吗?”
母亲瞬间泪如雨下,放下被子,抱起我,“你知道慈母手中线的意思了,是吗?”
游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因为平时背唐诗她很少给我讲解,我们就像背顺口溜一样有意无意地背,她没有想到我会慢慢理解唐诗的意思。
这是后来父亲告诉我的。
—4—
我三岁上幼儿园时,已经可以读《北京晚报》上简单的文章。她不让我看报纸上小字的内容,只让读大字的文章标题,说太小的字影响视力。那时,我也能阅读简单的童话故事了。
因为父母下班晚,我经常是幼儿园最后一个接走的孩子,老师左等右等没人来接,就把我交给看门的老大爷,自己下班了。
老大爷有时候很不耐烦,他抽烟厉害,我呛得不行,要到大厅玩耍,可大爷不让我离开他的视线。有一次我无意中读了大爷桌子上的《北京晚报》,把他吓了一跳,你这个小孩怎么会读晚报?
后来我经常给他读晚报、讲童话故事,他慢慢就不烦我了。有时候父母来接我,他说你们有事不用太着急来接,再晚点接也没有关系,我们玩得开心着呢。
母亲从不抱怨我资质平平,从不责怪我不努力,从不担心我输在起跑线,从不焦虑别人超过我。反而每当我取得一点点进步她都鼓励我,我们全家都非常开心。
她对一切的过程尽力而为,对结果顺其自然接受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三岁读《北京晚报》是真的。
以上是霖山发表在简书上的文章。读完他的文章,我掩卷良久。特别是读到“慈母手中线”这个细节时,我泪目了,母子天性,让人感动。未己,我在下方的评论栏和他互动,写下“故事不错,写的更好”,竟被简书加入了精彩评论。我知道,不是我的评论精彩,是霖山的故事精彩,是霖山的文笔精彩。
我把霖山的故事重录一遍,想表达的意思是,望子成龙从来都不是哪一个父母的个人专利,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时下,早教报班、艺术培训、兴趣爱好培养,甚至从胎教就开始了。但是,方式方法的原因,往往是群起效仿者甚众,获得效果的却甚少,有的甚至本末倒置,教会了孩子才艺,却让孩子丢掉了该有的品德。
不要忘了,孩子是一个个体,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不管你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都应该要让孩子多一些自己选择的机会。只要孩子充分的展现出自己,做出了真实的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
很多的东西都可以后天进行培养,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有用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霖山所讲述的故事里,我读到的是一个母亲的坚持,是一个平凡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坚持,潜移默化下的润物细无声。当然,我也看到了孩子的天分,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怎样去引导孩子的天分,让这个天分去无限放大。是的,引导和坚持都不可或缺,不管是遇到了什么,只要是保持阳光的心态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只要是你不放弃,坚持不懈,那么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你的孩子一定是个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