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和情绪一样,是被压抑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教导,都在让我们学会克制、隐藏情绪,就连小孩子害怕打针的嚎啕大哭也会被大人制止。“喜怒不形于色”成为了我们所追求的“成长”。
对太多的人来说,孤独是现代生活中最难过的真实课题。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体育与公民社会政务副部长翠西·克劳奇为首任“孤独部长”,目标是解决900万英国人民的孤独问题。
孤独,被看作是不成熟的可怜模样,孤独两个字变得让人“难以启齿”,不被人理解。我们很少正确地理解孤独。
孤独常会被我们自己否认、伪装与掩盖。深夜时分,一个人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整个房间安静地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孤独,便从疏忽防守的心灵里逃逸出来,像一缕挥散不去的烟蒙住了眼前所有的光明。孤独,让我们的精神极易沉沦在反复无聊的事件。刷抖音、看小说、接连不断看连续剧,进取的意志力被孤独击败,带着时间被浪费的愧疚之心熬到第二天清晨,在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沉重的眼皮耷拉着根本无心欣赏,拿上公文包带起自己的职场“面具”,假装自己还是那个乐观开朗的积极少年。此时,内心的孤独感又深了一分。
在提倡“大公无私”的儒家文化里,孤独是贬义的,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小我就必须生活在大我之中,个人必须牺牲去完成家国的大我。而“孤独”则是在过于强调个人的私密情感。儒家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架构,它把每一个人放在一个角色里。因此我们一直在扮演为他人而活的角色。
人,因爱而生。庄子说:“你能爱他人,是因为爱自己。”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与自己沟通。
孤独其实可以很饱满,那是一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能体会到的孤独满足感。试试坐在大海边静静地听潮起潮落的声音,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充盈感。坦然面对自己的孤独,就像加菲猫那样坦然地面对自身的弱点:他毫不在意地表现出自己是个大吃货,懒惰而且玩世不恭。
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样子。我们只有把自我完成了,才能做别人的父母、子女。
《孤独六讲》读后感 2019.2.4 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