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涵盖了近八百个章节,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其中,《五脏生成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生成、生理功能及其与其他器官的相互关系。
在这部分,黄帝阐述了五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生命的盛衰。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五脏的调和与平衡。五脏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以保持整体的协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先看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解读: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
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
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
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
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正因为如此,所以过多的食咸味,血脉凝涩不畅,面色发生变化;
过多的食苦味,于是皮肤枯槁,汗毛脱落;
过多的食辛味,于是筋脉拘急,爪甲枯槁;
过多的食酸味,于是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起;
过多的食甜味,于是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这是五味太过所出现的伤害。所以,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甜味,肾喜欢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相对应的关系。
五脏的荣色均表现在面部,如果表现出象死草一样的青色,是死征;
表现出象枳实一样的黄色,是死征;
表现出象烟煤一样的黑色,是死征;
表现出象死血一样的红色,是死征;
表现出象枯骨一样的白色,是死征。
这是从五种颜色来判断死亡的情况。面部颜色青得像翠鸟的羽毛一样,是生色;
红得像鸡冠一样,是生色;
黄得像螃蟹的肚皮一样,是生色;
白得像猪油一样,是生色;
黑得象乌鸦的羽毛一样,是生色。这是从五种颜色来判断生存的情况。
心脏功能健全,色泽像用白色的绸子裹朱砂;肺脏功能健全,色泽像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红色的东西;肝脏功能健全,色泽像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绛色的东西;脾脏功能健全,色泽像用白色的绸子裹着栝楼子;肾脏功能健全,色泽像用白色绸子裹着紫色的东西,这是五脏健康其色泽表现于外的征象。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的关系,白色、辛味与肺相合,红色、苦味与心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甜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所以,白色与皮毛相合,红色与血脉相合,青色与筋相合,黄色与肌肉相合,黑色与骨相合。
黄帝在《五脏生成论》中强调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指出养生应从调养五脏入手。通过顺应自然、顺应季节变化,注重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可以使五脏得到滋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这部分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中医理论发展,还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五脏与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密切相关,黄帝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