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常态,网络授课让学生足不出户而学习到新的知识。而张中良老师的主题讲座《聚焦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方向,创造机会去延伸和疫情有关的语文活动。疫情我们或许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让学生感受到哪怕在疫情期间,依然能够创造出各种各类的语文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的教学要围绕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展开。
一、语文教学中,读与背诵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在读与背诵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适度示弱,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中,要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设计简单些,设计得越简单,孩子受益的空间就越大。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品析语言、复述故事、补充细节、续编故事、根据课文内容作画等等。“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要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战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里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古诗文的背诵和课外阅读,把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
语文老师教语文,最根本的就是在课堂中落实“语言”和“文字”的教学,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有效开展语言实践训练。在教与学之间寻求平衡,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孩子理解感悟、思考探究,并组织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从张老师的讲座中处处彰显平时教学的扎实,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作业等,从常态课中抓细节。千层之塔始于垒土,抓好我们课堂常规,关注学生习惯的培养,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这是我们一线老师能做可做必做的事情!
文本课堂(以教材为本),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标本课堂(以课标为本),做到了让“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学生的言语实践由课前的不敢说,说不出,到越说越好,越完整,甚至到精彩,无不体现一个特级语文老师“功夫在诗外”的深厚功底,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张老师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听了张老师对《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精辟剖析,真是令人茅塞顿开,原来课文还能这么教。“身临其境读故事,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这几个环节把课文理解得十分到位,特别是“添枝加叶讲故事”,切合了课文内容,增加“小葫芦”和“蚜虫”的角色,让他们也发声,让孩子深入读文、思考、说话,真正让孩子走进了文本,体悟了文本的内涵。这也印证了张中良老师说的,教师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眼中去发现他们需要的课堂形式,从孩子的心中去寻找真正适合他们年龄并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张老师抓住“课堂的言语实践活动”到“课程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一转变,指出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他还结合学校文化积极践行“社会皆课堂”“生活即语文”的教学理念,开发与实施“采莲三部曲”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张老师才华横溢,课堂讲解生动活泼,又不缺内涵与庄重。但我更好奇的是,本是内敛含蓄的古诗整合课,怎么让他上出了无穷的乐趣?听了他的讲座,我有所顿悟!小学生的心里特质是爱玩,不愿意被束缚!那么,创设一些有趣又有价值的言语实践活动,就可以让他们乐于学习,愿意动脑。当然,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可能信手拈来,还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与总结。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需要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