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很火的一部书,历史写成这样,真的让人佩服作者的功力。 之前对明成祖朱棣的印象一直不好。觉得他是个篡了侄子权的小人,而且残暴成性。因方孝孺不帮其起草诏书,成祖居然判其:凌迟,灭十族。历史上从来只是灭九族,成祖又加上其朋友和学生。
以为他无所建树。但是再读下去我发现,对于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也许他不是好人,因为他一个一个的把他们削爵;对于他的亲生母亲他不是个好儿子,为了让继位名正言顺,他承认生母是马皇后,以此让自己根红苗正,反复修改史书,消灭证据,让那个十月怀胎生下他的女人,在历史中悄无声息;甚至对于他的朝臣,他也不是个好上司,一言不合就开杀。
但是对于后市,对于人民他应该算是个好皇帝。这个人有着他父亲一样的好精力,关心民间疾苦,励精图治,使得明朝走向繁荣。我认为这个皇帝的功绩超过了他的父亲。
修书,盛世修书。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在他的支持下,终于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其他我不清楚,但是当我知道如果没有《永乐大典》,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现在的我们是看不到了。中国的古代文人永远都可以做出让现代人膜拜的事情。因为这部大典是朱棣集结了当时全国书法最好的人,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写出来的。
在我看来朱棣做的最用勇气的事情是迁都。朝臣们习惯了南方湿润温和的气候,家人朋友又大都集中在南方,而且迁都劳民伤财,容易引发贪腐,那个风沙肆虐的燕京,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好,但是朱棣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关于这个事件的点评。
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发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抉择确实是最难的,有的时候不仅仅是关乎利益,因为有时候利益损失了也就损失了。但是有一些抉择关乎别人的未来甚至生命的时候,往往是痛苦的。没有判断的标准,没有可以历史可以借鉴,没有人替你分担,所有的得失全部由你去承担。所以成大事者不谋与众,所以成大事者往往只是少数人。只是希望普通人可以多些选择,少些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