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后,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但时代的变革却使这个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这位贵族的小姐,本该锦衣玉食,却历经冷暖人世,饱食人间烟火。坎坷的经历却造就了一位冷艳的才女,使之成为中华文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很多人都看过她的作品或是根据她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大都以民国的旧上海或香港为背景,根据自身经历与感悟,描述家族人与人间的情感纠葛。粗看繁琐乏味难懂,细看之后却引人道不尽的感叹。《封锁》和《金锁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看懂了,反正我是没能理解。我在想,或许是时代的差异,抑或是身世与经历的不同。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悲情,却是那样让人着摸不透。比如《心经》里面,她写到母亲和女儿同时爱上父亲的故事,而父亲却纠结于对这母女的感情,最后抛弃了母女俩,选择和女儿的同学私奔。撇开这荒誕的爱情不说,单就女儿那般迷恋她的父亲就已令我很是费解了。因为我分明知道她在现实中是很憎恶她那成天只知道吸鸦片、逛窑子的父亲的,他使这原本殷实富裕的家族日益没落,衰败不堪。不过又了解到她在美国时嫁给了一位年长她几十岁的老作家赖雅,便猜想或许这是她从小受到父亲冷落、缺乏父爱的缘故,如她所说的,会对年龄大一点的男子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这应是在好不过的解了。她应该也是爱过她父亲的,只不过后来的恨深掩了当初的爱。
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相爱的恋人会经历种种磨砺,到最后有情人却未成得了眷属,大都是支离破碎。但《倾城之恋》是个例外。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其间虽也是荆棘满地,受尽了家人的冷落与嘲讽,甚至后来战事突发,香港全城陷落,但他们最后有到了一起,爱情算是圆满的。她笔下的爱情难得圆满。话说这部小说写于她与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热恋之际,那时的她对于圆满爱情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见她也曾情窦初开。但事实却告诉了她,她并未如小说中的白流苏那样拥有倾城般的爱情,她与胡兰成的那段恋情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或许胡兰成真的有那般独特的人格魅力,虽为汉奸,满负臭名,但也有些许才情。他的的确确是打动过张爱玲,搏得美人芳心。他曾煞费苦心的接近她,以他的虔诚打动了她并与之坠入爱河,还在结婚的字条上写下“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山盟海誓,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我们知道他是薄情寡意的。当胡兰成在流亡的岁月里,和一个又一个的女人在外面花前月下的时候,早就把他当初对张的信誓旦旦抛至九霄云外。我一直很佩服张爱玲的一个地方,就是她的有情有义,她的理性的爱。她当早是知道胡兰成的不忠了,却始终恋着某种感情。在胡兰成逃亡路上,是她一直用创作的稿费接济着他,期间从未间断,直到胡最后安定,她才提出分手。诚然,胡兰成不可原谅。但张爱玲曾经对胡兰成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所为恰好印证了她的慈悲。她爱胡兰成,是因为在她看来,胡是这个世上少有的能够进入她内心深处的人。所以提出分手那也是经过了一番苦苦挣扎。她在给胡兰成的那封绝情信中写到:“我已经不爱你了,而你是早已经不爱我了。”里面惯常性的附带了稿费。可这一次,却是30万!彻底的买断这段令她痛彻心扉的爱情。
我在想,张爱玲当是早早的看到了男人身上的一种秉性。她写过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名曰《红玫瑰与白玫瑰》。她说:“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爱情与婚姻间这道机关被她一语道破。陈奕迅有两首歌,一首《白玫瑰》,一首《红玫瑰》,“红是朱砂痣烙印心中,红是蚊子血般平庸……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作词人林夕想必当年是深受了张爱玲的启发。道不尽的苍凉,不说也罢!我看过胡兰成后来写给张爱玲的一封悔恨信,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可再是动情的文字也掩盖不了他当年的斑斑劣迹,已是“委谢”了的张爱玲却是不屑一顾。大概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再未爱过。
我有时会把张爱玲与民国另一才女林徽因作比较,倒不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多少相似之处,只是觉得她们的人生对于外人来讲都可算是一段传奇。
林徽因要比张爱玲幸运很多,至少她自己感觉自己是幸福的,不然怎么可能写下那首充满爱与希望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何况,林长民毕竟不是张廷重,梁思成也非比胡兰成。世人都知晓林徽因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美貌与智慧并存,引无数男人折腰!徐志摩为她牵挂了一生,梁思成为她守候了一生,金岳霖为他等待了一生。家里面坐的常常是社会上的名流大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过着令普通人家羡慕的生活。虽在世尽半个世纪,却丰收了爱情和事业,诗性的爱过活过。金岳霖赞誉:“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确,她就是那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然而张爱玲却没那么幸运,与林徽因相比,那翻凄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她不是那人间四月天,花团锦簇,分外妖娆,倒是冷厌看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虽亦是贵族出身,却活得那般身不由己。父亲的颓唐,母亲的出走,后母的苛刻,使她的心灵自幼便笼罩阴霾,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她也有过爱情,也曾真心的爱过,但那段恋情却是不堪回首的记忆。上帝为她关上所有的门,却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她的坎坷经历与风雨人生练就了她的火眼金金,使她能够清晰的打量这个世界。林徽因毕竟是建筑学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她自然比张爱玲逊色很多。
张爱玲说:“人生有四件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梦》残缺不全,高鹗妄改死有余辜。”她是忠实的“红迷”,她会跟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想必当她读到这等字句,便自会黯然神伤。她这朵冷艳的奇葩,怕是和《红楼梦》一般深邃难懂。
林语堂说,人的一生读起来几乎就像是一首诗。它有其自身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败的内在周期。
把张爱玲的一生做此比喻。它的开放便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那个时候无忧无虑,还有那么多的玩伴一起陪着嘻笑打闹,她天生的聪明才智且搏得“神童”的称号。接着便是粗拙的青年时期,粗拙的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这个时期她开始叛逆,讨厌她的家庭,厌恶人情世故。在大学里因为经济问题所承受的委屈若非是亲身经历,谁能感同身受?这段时期,她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后来到了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始正式的作家生涯。而她邂逅了胡兰成,关于他们的爱情,不再提及,虽然爱情的天平最后并未倒向张爱玲,但我觉得至少她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得到更多的经验。但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的圆熟了,对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也较慈和的态度了。我们知道,她后来移居美国,嫁给了体弱多病,年逾花甲的老作家赖雅。跟赖雅在一起的日子,她过得也是十分的辛苦,但他们在文学情感上所产生的共鸣,会让她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天大的幸福。后来赖雅逝世,暮年之迹的张爱玲独居美国,举目无亲,却有无数慕名而去的访客,但都被她拒之门外。我想,大概是她厌倦了纷纷扰扰的人世,不喜欢别人打扰她清静的生活,做孤雏只为了洁身自爱。她的经历被她巧妙地融入了她的字句里,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一段不朽的传奇。于95 年中秋之际客死他乡,她这首悲情华丽的诗就此画上句号,留给世人传颂。
关于张爱玲,想谈的大概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