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我的故事?
——《平平无奇》第二次写作
犹如近乡情怯,当我真的提笔开始写自己的故事时,却无比踌躇,而这“踌躇”里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数年的成长以及时常的反思让我清醒地查知到自己的浅薄。我不太确信提笔写下的浅薄文字的意义和价值。我一直这么希望着——从我笔端流淌而出的文字是带有力量的。可是,浅薄的文字怎么会达成这样的愿望呢?当我把顾虑说给同伴听时,她的话触动了我:“不要想那么多,先去写。相信自己。”是的,完美主义时常会带来拖延,带来“没有然后”。也许,稍显浅薄的文字会让力量达不到预期,但是不动笔将会失去所有可能——先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我得以顺利地遇见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谁在写这个故事?也就是——我是谁?完美主义倾向是可以克服或者搁置的,但是“我是谁”的问题却是不能被忽视的。
我是谁呢?
自从二十一岁的那个失眠的晚上,我开始郑重其事地思索人生,就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十年里,我也一直在尝试着创造一个答案。最初的最初,它以“我希望”的句式出现;后来,它以“我想要”的句式出现……无论如何,我从不怀疑一件事——我确信自己知道答案。直到去年,人生中的第二次面试中,我回答面试官的提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一刻,一道白光在我的脑海里炸开了。我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发热,手心微湿。因为,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失去了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内心有些惊慌失措,不是作为一个面试者,而是作为一个个体,“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当然,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是一些词汇,一些得益于我第二个阶段梳理得到的词汇——洞察力、系统思考能力以及模块化思维……虽然,我给出的答案也算得上诚恳,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是空的——因为,冥冥之中,我觉得那不能代表我。那么,我是谁呢?如果,我梳理了自己的简历。简历的那些信息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吗?虽然,这是最快的,也是最常用的介绍自我的方式,但是我还是觉得“简历我”很荒谬。
“我是谁呢?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呢?我应该是知道的呀?我是必须要知道的呀?”后来的一段时间,我的内心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声音。可是,我很快忽略了这样的声音,因为我拒绝“我对自己无知”这样的事实,故作镇定地踏上了旅途。
“如果你不寻找,那么答案不会自己浮现。而问题会逼迫时间做出应有的回答。”
所以,当我此刻再次开启第三次的“自我寻找”的文字之旅。这个问题重回到了眼前、脚边,催促着我做出回答。前日,我写哲学课的读书笔记,恰好写到“我之为我”的话题。我试图从肉身上找到一个答案,从经验里找到一个答案,从所渴望的或者所憎恶的找到一个答案……但是这些答案要么是模糊不清的,要么是不够完整的,要么是隐隐之间让人觉得——那不是最终答案……那么,我到底是谁呢?此刻的我,在经过了不断的思索之后,卸下来自以为自知的傲慢,拆掉了去年得出的答案,得到这样的一个我——没有姓名,没有前缀,没有职业身份以及没有经历……因为这一切看似都在定义我,但又都不能被认作是我。于是,我彷佛变成了空无。
这是说我变得更加迷茫了吗?不是,此刻的我反而比之前自认为知道答案时的我要更加笃定——那个“我”离我越来越近了。我想要抛掉以前固有的所有回答,重新认识自己,认识那个“我之为我”的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在故事里找到自己——也许这个“我”就是所有故事背后的那个统一,也或者它就是所有故事的总和。
此刻,我感觉不到我自己了——没有姓名,没有性别,没有职业身份……也许,此刻的我试图找到“我”的这些文字可能并不属于“我”,但是,唯有当我真的找到了“我”,接下来的人生里,我才算是真的走入了“‘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