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无意间参加这个阅读活动,恐怕我今年一整年都没正儿八经写一篇阅读感想.虽然时间紧迫,但也在最后的节点完成了,欣慰还不算太坏.
关于《人生的枷锁》的作者毛姆,我最初是从刘瑜的一篇文章中获知概况。
人对事物的看法通常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既然他是这样“家常”和“絮叨”的作家,那么在此之后的阅读中,但凡遇到击中“关键词”的地方,内心就会冒出这样的想法:真的耶,真的絮叨啊···。所以翻开《人生的枷锁》这本书,我似乎是在看一部百来集的韩剧,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临睡前的时间,听作者讲述主人公菲利普从五岁到三十岁左右这段不算特别跌宕的人生岁月。由于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我已把作者和主人公混淆,去了解毛姆的青春叛逆,追求艺术,又经历失败爱情、遭遇一贫如洗中断学业、最终继承财产回归平常的经历。
天生跛足,大概五岁的样子,母亲病逝,被送往伯父家寄养,在那里读书,长大后做了一年会计,做不开心加上做的也不好,去巴黎学画画了2年,似乎一事无成,回到家后决定学医。然后就大篇幅详细的描述自己和女侍员米尔德丽德的畸形爱情,期间还穿插了他和另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篇幅之少,和描述女侍员的不是一个量级。最后因为经济窘迫买股票赔了,搞得自己身无分文,付不起学费,房租和食物,在街上流浪,幸而被朋友介绍了一个服务员的工作生存下来了。学业就此中断,然后盘算巴望着伯父快点去世,就能早点继承遗产,从而完成学业,正式从医。最后和朋友的女儿萨利产生感情,放弃了去西班牙旅行的梦想,准备和萨利结婚。这故事就讲完了。不禁要问,人生的枷锁在哪呢?
在他寄养在伯父家时,因跛足残疾被学校同学欺负,他开始祈求上帝的帮助,他天真的设定各种期限,虔诚的祷告,期望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同时因为没什么朋友,他也“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读书的习惯”,他的描述是“阅读为生活上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小小年纪,在受到欺负时,时常会用书上看到的观点去解释或理解现实。他有个校长,告诉他如下这番话,那是对上帝的褒奖。但最终他决定放弃宗教信仰,也不相信奇迹的发生。这时我好像看到了他想表达的“人生的枷锁”——宗教的枷锁。如果这个思想发展到这就截止了,那就太不毛姆了。
他在今后法国学画画的阶段,结识了克朗肖,经历了一些事,猛然发现,曾经他觉得自己不再信仰宗教,那其实是一种错觉。他的“道德观念”是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中形成的,怎能说抛弃就抛弃得掉呢。然后他开始思考人生了,他想弄清楚如何为人处世,但又无法立刻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的处世哲学,那么他就为自己指定了一个临时性的标准“随心所欲的去做,但要适当的留神拐角处的警察”。
——瞧,这就是毛姆,细腻幽默又孩子气。他的细腻有时显得絮叨,但总会有击中你共鸣的关键词出现,所以也不会太反感。他的幽默是时不时出现的,并不给人思想准备,例如在他和那个女侍员的爱情里,一方面他痴迷她,极尽的赞美她,一方面他又冷不妨的毫不留情的描述她低俗龌龊的一面。他的有趣还在于,他并不是一味嘲弄别人,他幽默讽刺的调侃也对自己下手,也许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我不想对主人公菲利普和女侍员米尔德丽德的爱情故事发表太多,阅读过半时,看到了这句“她消失在伦敦的芸芸众生之中”,我就以为再也不用见到米尔德丽德了,以为这段傻不拉几的纠缠终于结束了。然而我错了!之后菲利普又遇到她,伺候她到生完孩子。然后又碰到她,为了帮她,把她和她的孩子接到自己的住处“供养”,因她的大手大脚,钱不够用,铤而走险去买股票,第一次赢了,第二次赔了,赔到无法继续学业,无法生存。再然后又碰到她给她治病···这个时候我恨不得双手插进书里去摇菲利普的双肩:有完没完啊,伦敦就这么小吗?为什么菲利普不去检讨自己在这次爱情上到底犯了什么错?明明知道米尔德丽德不爱自己,明明知道她粗俗,懒惰,装腔作势。却一次次救济她,难道不是在纵恶吗?一开始的迷恋可以用“飞蛾扑火的爱情”来解释,后面一次又一次的接济就有点缺心眼了吧。一直到文章的末尾,我似乎有映像菲利普写自己在街上看到了背影酷似米尔德丽德的女人,想追上去看个究竟又不想和她有任何瓜葛的矛盾心理。这也是毛姆坦率的一面,做不到潇洒的与过往一刀两断,那就老老实实合盘供出自己的灵魂。
本书中有多处关于贫穷的描述和见解。以下是菲利普在法国学画的迷茫时期,他请老师看自己的画,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画画的天赋,进而决定是否要继续画画。以下是这个老师对贫穷和艺术的一番见解。
简单的说,饿着肚子去画画是不明智的。温饱问题不解决,想纯粹做艺术也是不切实际的。正如菲利普的一位女画友同学,毫无画画天赋却固执的追求艺术,饥饿迫使自己在出租屋里自杀。贫穷使那个时候的人在生孩子时,希望生出来的是死胎,在生出个双胞胎时,会嚎啕大哭如何养得活,还希望假装不小心翻身压死这些小生命。接生婆居然这样开导:“上帝到时会认为把他们召唤走是合适的”。贫穷使得一个养育9个孩子,为生活所累的妇人说出,希望自己来生选择独身,开个小商店,雇个女佣人,无论如何,不愿意重复她这辈子的生活了。
贫穷使得菲利普这样善良的人,巴望自己的伯父早点去世,以便继承遗产继续学业,用医学的角度推算伯父还能活多久,默默在脑中一遍遍估算伯父的财产是否可以供给自己读完书。
菲利普在获得行医资格之前做助理实习工作时,接触到更多穷人(因医院的设立是救助穷人,有经济条件的一般是请私人医生),直面更多的生与死,他觉得人生的最大的悲剧不是生离死别,因为那可以用眼泪减轻,尚有倾泄的方式.最大的悲剧是失业,是贫穷,是无法活着.这一切不是全无人性,也不是太现实,只是在贫穷面前,人变得没了尊严了,就显得自私了······这些人生的思考在整篇小说中,如同海浪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当它正好显露在你脚下或视野内,可能你就拾起来了,若在远处或埋在沙里较深的地方,也许在下一次的海浪退去才会与你相遇,愿你也来读毛姆,分享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