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跟我说:我的冥想…还有咒语…可能跟大家的不一样,我的咒语就是…不停在脑海里面就是描绘我自己。我甚至不需要刻意排除外界的声音,只需要警惕那个描绘不被各种念头冲刷掉。但我认识到,我已经是可以“和光同尘”,所以后来已经很少冥想了。
我的回复如下:
你的体验描述,请允许我用瑜伽结构挂靠一下,会比较长。
第一部分,“我的冥想…还有咒语…可能跟大家的不一样,我的咒语就是…不停在脑海里面就是描绘我自己。”冥想有几个阶段,其中一个是感官内敛,在这个阶段,内在声音如咒语是一大类,内视觉是另一大类、因为前额叶更容易进入所以应用的最广泛,内嗅觉内味觉两类就少了,还有一个是身体内部感觉,比如定点用意识放松那里的肌肉甚至其它。所以你用了内视觉。
第二部分“我甚至不需要刻意排除外界的声音,只需要警惕那个描绘不被各种念头冲刷掉~”这是标准的下一阶段“专注”的操作过程“当我们觉察自己不专注的一刹那就开始专注了”,就是这样的操作。
第三部分“我已经是可以“和光同尘”,所以后来已经很少冥想了”,当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喜悦的时候,是最后一个阶段,三摩地或者其它。真正的瑜伽师不会以坐在垫子上一动不动时间特别久为成功的标志,而是以带着宁静祥和的心去行动为修行目的。我特意用了“行动”这个词,哈哈。
所以,我不认为瑜伽里面有什么文化,至少瑜伽经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能奥义书、吠陀经里有,我还没看。反而,西方心理学受之影响特别大,包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很像瑜伽里的无意识)、荣格的很多观点、正念疗法和马斯洛逝世前提到、现在特别火的超个人心理学,都有这些内容。我昨天提到的“我们不是我们的想法、情绪、记忆”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原话,包括奠定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刺激和反应中间,人是有选择权的”。但这些西方人从来不说从哪里学习到的。无非就是印度被英殖民了以后,语言无障碍,被流传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瑜伽里很多东西是没有文化限制的,它的价值在于确实清晰描述了人的思维过程。好用,就拿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