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影,你能把观众当傻瓜,观众就能让你对票房傻眼。——列车长
霸气的人生何须解释?每个天才都是随便开挂的角儿!在列车长看来,这是电影《心理罪》的核心所在了。
周五上映的悬疑电影《心理罪》,因是李易峰的转型之作,备受粉丝的期待,各种二刷三刷力挺,高评力赞,简直不要太卖力。说实话,李易峰的哭戏还是有进步的,然而他有没有演技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即便没有李易峰,这部电影也不会及格。
怪就怪编剧导演,硬生生把心理悬疑的题材,拍成了无比中二的高能天才少年养成记。说好的悬疑?说好的刑事心理分析呢?
《心理罪》,能用旁白念出来的,尽量不用镜头展现!有天才在,连推理的过程都不该存在!
影片开头,警察在凶杀案现场侦查,这时天才少年方木(李易峰饰)突然闯入,开始了开挂的分析,不出两分钟,就指出了凶手。
▲神过名侦探柯南,牛过神探夏洛克的天才少年方木……
调查小船上运动员周荣光的尸体时,法医刚到不久,方木在现场东瞄瞄西走走,两三分钟的光景,方木就噼里啪啦地准确描绘出嫌疑犯的画像,还得出凶手有严重的“嗜血症”。
▲越知心越致命,方木也的确太知凶手心了,立马就推断出了凶手的心理。
另一出女子被杀现场,方木凭借一颗纽扣和一个行李袋,立马推断,凶手绑架了一个小孩。
案件还没铺开,悬疑还没堆砌起来,主角就迅速跳出来解密。没有细节镜头,没有推理的过程。方木一开口,就找到了凶手;在案发现场溜达几下,犯罪心理学分析就华丽登场。
《心理罪》的悬疑、心理分析元素,只限于程式化装模作样的水准上。
也许在编剧看来,犯罪心理学,就是一门神学,天才就是上帝。
虽说中国电影界是一个门槛不高的地方,但这也太低估观客的智商了吧?
你能把观众当傻瓜,观众就能让你对票房傻眼。
如此中二的剧情,在豆瓣上收获了5.7的评分,而这5.7的评分里,多半是李易峰粉丝三刷上去的!
▲影帝演技再好,也被剧情拖了后腿
像《心理罪》这样的由IP小说改编成电影,近几年不计其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小时代》《原来你还在这里》等,上线前,无一不是话题。上线后,票房虽不至于太差,但口碑却真扑街了。
这种“大IP+鲜肉鲜花+影帝影后”的模式电影,几乎全败在了剧情上(当然还有部分演技)。情节难以考究,感情线牵强地有些莫名其妙,价值观中二且肤浅。
改编电影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影视界编剧们的堕落。也是“IP转化成电影”门槛的低俗化所致。
要说国产电影也有大IP成功改编佳作,如金庸的《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张爱玲的《南北一家亲》,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古华的《芙蓉镇》,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李碧华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改编自文豪们的IP影视作品,有强大的故事背景,深刻的主题。情节环环相扣,层次丰富,人物鲜明,剧情完整,经得起推敲。这样的小说,对于电影而言,才是最好最有用的素材。
▲活着虽无一个中心事件,却有一个强大的内在力量贯穿始终,这个力量是福贵的爱心与对家庭的责任感——芦苇
而今,荧屏上的IP影片改编,已从文豪放宽到任何级别的流行作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粗糙烂制的IP剧本,哪怕是王家卫等一流大导演,甚至有影帝压阵,也拯救不了影片的溃烂。
▲《摆渡人》剧照
只要风靡网络,就获得了走上荧屏的一张入场券,没人管你作品的质量。能刺激读者的G点,就是品质。
因为有IP,剧情便缺斤少两,主线杂乱无章。于市场,IP是一剂资本良药。于影迷,实在是毒药。
不少IP开拍前,噱头满满,情怀满分,末了拍拍屁股收钱走人,也许,心里再腹诽一句:傻瓜群众!
在任何IP都有可能拍成电影的时代,编剧导演更要上心了。你在影视圈里做傻剧,看傻剧的人早晚会在灯火阑珊处踹翻你!
▲《唐人街探案》镜头最后,诡异一笑,令人毛骨悚然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