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为自己能随时碎碎念、并且念出在自己看来不是那么无聊的文字而暗自高兴,今天就被自己打败了!
原来能念不难,要总结得花时间。毕竟不管是给自己还是偶尔可能的访客呈现,都还是要有一点点认真的样子。
最近有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以为我很擅长(其实也没有很以为)处理人际关系,却发现什么是人际关系四个字都还不是很清晰。读书年代,和一大堆同学一起,我必定能成为大家的开心果(被批斗),我也乐于通过自嘲让氛围不致于冷场,可天知道我其实不擅长持续经营这种场合,随着时间的延长,待自我被消耗差不多,恨不得直接走掉。
后来一想,这氛围好不好、冷不冷跟我有啥关系?难道我一个人扛下所有?大概是太高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了。
到现在,我几乎想要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彻底摆烂了。人多的氛围能不能融入随性、平常的关系几乎不维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概也不能描述我想要说啥。
刚脑袋闪现一丝自嘲:你那是想摆烂吗?是被抛弃了!
人于他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对呀?那就各取所需,就好;或者,你在那、我在那就很好。
昨天有人分享《深夜港湾》歌词,里面有一句歌词“路已是有限愿每步放慢莫太早分散”,让我瞬间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不是也应该慢慢的,细水长流;太快了,就像王菲唱的“来得快也去得快”;人一辈子能认识的人或者说有机会结识“有缘人”,大概也是有定数的,散一个就少一个了;虽然说聚散有时,但是还是更愿意细水长流、珍惜,而不是任其来去自如、然后陷入“结识-消耗-离去”重复的轮回。有点悲观,或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我是悲观的。
人与人交流,一旦让对方感觉到了压力或者责任,是不是就不能持续?交流本来是很轻松愉悦的,即使是面对沉重的话题,都应该是随性而至、兴尽而归,而不总是要探个究竟,最怕的就是遇到死磕或者自嗨到不行的另一方:非得弄得对方尴尬或者无以言说才好吗?
或许是没有被笃定地选择过;又或者说,对于想要被无条件的选择、我还是太贪婪了。
昨晚看到一句话:悲剧是不断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队。对于尼采,我还是不了解,或者对于哲学理论我是一个尚在虚掩的门外小心翼翼驻足的小学生,正垫着脚尖向里望呀望。
原来磁空间的“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是来自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看到几幅图,自顾自加上了图像呈现的寓意:
ps:以后的碎碎念要少写“我”。客观看到的感受到的他者是了解主观与客观自我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