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张,练字的时候重点练过,拿来做今天的练手对象。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很短一段话,其实写得都能背出来了。读道德经,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就是每一个字都认识,可是连在一起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种神奇的感觉,和做英语阅读一模一样.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读下去,直到你完全读懂。”
这段话,细细从第一个字开始推敲,就发现,到了第三个字“辐”,我已经开始不理解了。第六个字“毂”,又是一个不懂的地方。
标记每一个含糊点,查字典弄明白意思,再通读的时候,意思就能顺下来了。查字典加查注释,大概也就花了20分钟吧。
当理解字面意思以后,我开始有点理解,为什么当初学小楷的时候,师父要选这段话让我精临。
车毂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安装车辐。陶器因为中空,所以才能盛放东西。房子因为是空的,才能住人。
所以,人也是因为虚怀,方若谷。
学习更是这样,拥有空杯心态,放下傲慢与偏见,才能学到更多东西。费曼读书法也是这样,乍一看这是一种特别朴素甚至是接近本能的学习方法:读不懂了,哪里卡住就弄懂哪里呗,回环往复地看,看到懂为止呗。
可问题就在于,现在的我们对书本越来越缺少敬畏心,我们被快餐阅读驯化地已经对读不懂的东西丧失了耐心和探索的趣味。
而费曼阅读法,恰恰在提醒我,敬惜字纸,尤其是经典的、高信息密度的内容。也在提醒我,要面对真相,一个从来不怎么读古汉语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读懂道德经?读不懂才是正常的。而预设自己一读就懂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幻想。
所以,应该理智地看待事实,不要活在虚妄的情绪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曼阅读法的确不只是一种阅读法,而是一种处理类似境地的思维程序。
初次学一门语言、初次学一门技艺、初次接触陌生领域的书籍,明明是菜鸟却理所应当觉得自己只要学了做了就应该一秒变高手的白日梦,我们做过多少次?又因梦碎干脆放弃的结局,我们又循环过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