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全文 5324 字,大概需要 12 分钟
这是一篇很详实完整但有点费脑的读书笔记,如果认真读完,你将会对批判性思维有清晰且完整的认知。
《学会提问》这本书我在上篇文章里提到过,超级超级推荐,书中有着完整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框架与实操案例练习。所以,我也做了很详细完整的的读书笔记,与大家一起分享共读~~
批判性思维整体框架: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有没有替代原因?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什么是论题?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争议。
论题有哪两类?
(1)描述性论题,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回答““是不是”、“是什么”的论题。比如:
地球是不是圆的?
同性恋起源是什么?
(2)规定性论题,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论题。比如:
同性恋结婚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
人类应该保护地球的原生态吗?
什么是结论?
结论是一个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支撑。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一般称为纯观点。
如何找到结论?
问问论题是什么。先看标题里有没有,如没有,看看第一段,如没有,继续往下浏览(运用后面的线索指引)。
寻找指示词。一般的结论指示词有: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等等。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比如文章和段落、句子的收尾。
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比如有下述字眼的地方: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等等。
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是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或根据。
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一般会用到事实、研究成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言以及类比等证据。
哪些词语有歧义?
歧义是什么?
歧义是指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如何寻找可能有歧义的(关键)词或短语?
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留心抽象的词或短语,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反串。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会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是指不同价值观(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方式有哪些?
调查演说者或作者的背景。
对于可能发生的后果,思考作者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可取?”
反串。“如果论争中的这些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些什么?”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方式有哪些?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要不断追问:“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如果理由成立的话,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什么东西成立才行?”、“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呢?”。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
使自己站在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上,找出他的背景。
使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避免将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当成假设。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常见的13种谬误:
1)诉诸感情谬误
是指先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利用情绪反应来让人们同意他的结论。
“人身攻击型谬误”是其中一种。“人身攻击型谬误”,是指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侮辱诋毁其人。比如:
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你怎么能和他合作呢?
那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人,怎么能邀请他来当老师?
2)“滑坡谬误”
是指一旦发生A事项,与A相关的B事项必然会发生,所以要避免发生A事项。比如:
如果你同意你爸妈的要求,不参加同学间的聚会,那他们也将会要求你不能与同学来往。
禁止在校园里举办联谊会派对,将会导致禁止在校园里举办其他允许喝酒的社交活动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是指一项措施除如果不能解决涉及的所有问题,就不应该支持。比如:
如果禁烟广告禁止不了吸烟行为,就不应该投放。
如果疫苗不能起到百分百的保护作用,就不能投放市场。
4)“诉诸公众谬误”
是指诉诸流行观点或公众感受的论证。比如:
根据民意调查,有73%的人认为应该允许使用药用大麻。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认可同性恋行为,因此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是指借助假的权威机构或专家等支持结论,就觉得应该是合理正确的。比如:
加州艾滋病受害者治疗协会也支持使抽大麻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
专家认为离婚率过高是社会风气不好导致的。
6)一厢情愿谬误
是指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比如:
他肯定还爱着我,我们分手后他还是单身。
这事我不用告诉领导,他肯定会知道我的工作初心的。
7)“稻草人谬误”
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比如:
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我男朋友说昨晚加班太晚忘记给我买蛋糕了,我在他的心里不如一份工作。
8)“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是指通过陈述仅仅两种选择来过度简化一个论题,事实上不止两种选择。比如:
我们要么选择保护环境,要么选择发展经济。
在如今企业面临的困境面前,要么裁员,要么降薪。
9)“乱扣帽子谬误”
是指应用特有名词,来简单作为原因解释。比如:
有个朋友老是担心其他人背后说他。你问一个心理学家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说:“因为这个人有妄想症。”
为了回答老爸酗酒的毛病,当老妈被大女儿问道:“为什么老爸行为这么古怪?”她干脆回答说:“他遇到了中年危机。”
10)“光环效应谬误”
是指使用模糊、情绪化的美德词汇,使我们不经过仔细思考就赞同或接受一个结论。比如:
这是女士充满爱心,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而东奔西走,任劳任怨,为她投上一票,就是为公平、公正和梦想投了一票。
这部电影历时18个月,斥巨资拍摄,场景和技术都是国际一流,元旦贺岁档上映,试映期间受到影评专家的一致好评。
11)“转移话题谬误”
是指提出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转移注意力。比如:
妈妈:你和男朋友去哪儿了?你为什么要跟我撒谎?女儿:你总是挑我的错。
女生: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到家啊?男生:你总是没事找事。
12)“循环论证谬误”
是指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比如:
退学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不好的。
阅读传统教科书比阅读电子文本在学习效果上要好得多,因为以教材的形式来展现各种材料非常有利于学习。
13)移花接木谬误
是指利用词语的歧义,前后偷换概念误导读者。比如:
我们这项收费是符合行业惯例的。(行业惯例是什么?)
此轮房价上涨,是国际大势所趋。(哪个国际?)
这些证据的效力如何?
8种常用证据
1)直觉
直觉是指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但却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我们的理由。
对于依赖直觉的断言,我们需要查明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撑。
2)个人经历
通常以“我认识有个人……”“以我的经验,我发现……”这样的句型描述证据。
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3)典型案例
通过对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进行细节的详细描述,来支持结论,以观察或者访谈为基础。
具体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相关的研究证据。
4)当事人证言
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存在以下影响证据效力的方面:
选择性。选择让我们容易相信或说服我们的证人证言。
个人利益。
省略信息。当事人证言很少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使我们将之作为判断的基础。
人为因素。当事人证言的可信度这样大,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都来自充满激情的人,这些人看起来信得过、心肠好并且很诚实。
5)专家意见
我们应该追问下面这些问题:
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结果?或者,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这个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使其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
没有较好的理由让人相信,相对而言,专家更难遭受各种歪曲的影响?能够影响到证据呈现方式的因素非常多,有个人需求、原来的预期、一般看法、态度、价值观、相关理论和意识形态,等等。
6)个人观察
个人观察都是带有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待的,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
最可信的报道往往是根据最近得来的观察,并且是处在最佳环境里的几个人同时得到的观察结果,他们对观察的事件没有明显而又强烈的期待,同时对相关事件也不抱任何偏见。
7)研究报告
报告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
有没有其他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
研究实施的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结论有没有随时间变化?
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重复后结论是否一致?
立论者在选择研究项目的时候是怎样精挑细选的?
有没有什么强势批判思维的证据?演说者或作者对于先前那些支持他的观点的研究有没有表现出一种批判的态度?
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歪曲这项研究?
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工制造的并因此遭到扭曲?
根据研究样本,我们概括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8)类比
以两件事物之间熟悉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未知特征的结论。
评价类比质量,需关注的因素:
两个作比较的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方式。
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相关性。
有没有替代原因?
当你发现替代原因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就要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我可能会把哪些东西当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评价替代原因的标准:
他们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他们和你所学的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他们以前在解释或预测类似事件上的成功率
和其他解释相比,大量已接受的事实能说明这个解释的程度
它至今被极少已接受的信念推翻的程度
与相对的解释比较,它解释大量事实以及各种类型事实的效力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尽量找出数据是如何获得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
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数值全距和分布情况是不是会对数据多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把所需的统计数字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作比较。
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判断缺少了什么信息。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
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
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遗漏的价值取向或者视角
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
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
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使用这些回答的人所报告的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
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异显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论证有没有遗漏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后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当“通灵巫师”或者“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
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运动赌博人士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一样,然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为避免出现二分式思维,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等问题来为这些结论添加限制的语境。为结论添加的限制将会让你远离二分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