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桥,其实是两条桥的合称。一条是南北向的五孔石梁桥,而另一条是东西向的石板平桥,从西南望东北看两桥呈八字式,故称八字桥。
据《双林镇志》:八字桥,位于向阳塘前塘村。由大小两座桥组成,形似“八”字,故名。大桥长50未,宽4米,五孔石梁桥,桥墩形式:中孔由条石砌成方形,次孔与边孔桥墩成梯形。平原水乡这种形式桥墩甚为少见,此桥不知什么原因各志均无记录。据考该桥始建于明末清初,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战役,桥面受损,现大桥保存完好,小桥桥面已铺上水泥,但从侧面仍可观其原貌,小桥长15米,阶石东西各有9级。
大概因为时差的问题吧,我今日所见之双桥已今非昔比,变化出入巨大。
当然主桥是这一条五孔长桥。特别之处是桥墩,在江南水乡,这种方型的桥墩非常少见,在江南水乡桥梁建筑史上有其独特的位置。
如果抹去这两座桥,那么这个地方似乎就成了一个荒野渡口,白水茫茫,一片空阔。
这两条桥共同利用了一个墩。这个墩其实处于五水之中,没有了这两条桥,那就显得孤单寂寞,而因为有了这两座桥,使这个墩显得四通八达了。
墩上有一座王爷庙,相传八百余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杭嘉湖平原遭遇连年灾荒,某年又逢百日无雨的旱情,禾苗枯萎,颗粒无收,乡民饥饿难耐只得以野菜、树皮充饥。值遇朝廷护粮使金、李二公押解军粮途经灾区,见此情景顿起怜悯之心,私自放粮济民后拔剑长啸自刎。朝廷闻讯并无责备,大赞二公壮举并命建都天安乐王爷庙于当地,钦定农历二月初七为祭祀二位王爷之吉日。1936年3月1日,我国早期民间摄影团社“黄鹄摄影研究社”创始人黄笃初先生曾临八字桥拍摄当时祭祀盛况,此后祭祀活动因战乱和社会动荡时有中断,至今渐已恢复,发自民心的真情实意,场面可观。
八字 桥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五水之地,水域辽阔,气势非凡。桥下是练市塘水,西望白潭漾,白水滔滔,远处芦荡树影,蔚蓝的天空,甚是壮观。
别看这地方冷冷清清,其实不然,古时此地却是水陆交通之地。南通善琏,北达双林,东接练市,水道更是浙北小镇与杭州的最便通道。
在上世纪,江南水乡公路不发达,出行全靠水路,这八字桥是船来舟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茫茫的水域,水色连天,一片空茫。
随着水上航行的消失,舟船行驶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种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舟 辑穿行的景观也再也无法重现了。
由于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八字桥已经不再重要,几乎是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古桥年久失修,破败而苍老。一派衰微的景象。
桥的北面是向阳村,一派繁荣,呈现出江南富丽景观,然而,近几十米之外,两座破桥在呻吟。它们在回忆着陈年旧事,沉浸在曾经见证的岁月里,做着悠悠的梦。
这桥不知什么时候曾修过,但现在已经十分危险了,桥面塌陷了,走在上面有点担心会不会突然垮塌。很明显已是危桥了。但桥上依然有摩托车开过,有行人在走动,似乎没有人对此负责。
作为一个物质高度发展的区域,一边在创建新农村,人造风景,而对几十米外的自然风景却不闻不问,这是不是一个短视?
八字桥危在旦夕,需要维修,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却被人漠视了。
八字桥水域广阔,水系发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水乡风景线,不能让它消失了。
装点此桥梁,风光无限,也将造福后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