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大佬转型为专业投资人之后,程浩发现,多数企业在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中都存在两类问题,一个是“痛点不痛、刚需不刚”,也就是需求找错;另一个是解决方案做错。因此,精益商业思维应成为每位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必备常识,它能够帮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去逼近有效的方案。
书里面的方法论非常接地气,案例详实,比《精益创业》更符合中国国情,互联网从业者值得一读。
作者总结了几十年互联网的从业经历中的有效经验以及踩过的坑,选取了大量的实例,分享了什么是精益、常见的不精益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精益、企业如何进行有效创新以及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01 什么是精益
要做一件事情,先在小规模、小范围内把商业模式验证好,再继续扩张,也就是先追求效益,后追求规模。
作者举了共享单车的例子,如果钱不多去运营,肯定会花很多时间打磨产品,比如车能不能更轻,成本能不能更低,要不要换实心锁,还会花很多精力把一个城市的模型跑出来,把详细的财务模型优化好,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城市。但是钱很多的话,公司可能在没有算清细账的前提下,就提前进行扩张,资本市场过热,让大家背离了精益的做事方法。
精益的精髓就是Fail cheap,很便宜地试错;第二个是Fall fast,很快地试错。
02 常见的不精益有哪些
第一点,刚需不刚,痛点不痛
什么叫真正的刚需?
就是三点: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什么叫极大提升效率?
没有QQ和微信之前大家只能用BP寻呼机或者电子邮箱沟通,发邮件过去需要5分钟,等回复还要再等5分钟。所以QQ、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效率。
什么叫极大降低成本?
工厂的自动化设备及工业机器人,一台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四个人的工作量,四个人一年的工资要20万元,但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只有20万元,而且可以连续工作四五年。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极大降低成本。
什么叫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最好的例子是iPad,在iPad之前,从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但操作又如此简单,连小孩都能轻松上手。
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使当前有需求,但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不好也是大问题。
作者从事投资工作的时候,一般问创业者最核心的5个问题:
项目产品是否为刚需
市场容量和市场发展趋势,也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天花板有多高
商业模式,也就是怎么赚钱
为什么是你做而不是别人做
护城河在哪里。常见的护城河:1.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2.锁定效应,特别是对于很多to B类企业;第三是技术技术领先,最典型的案例是大疆;4.规模效应,在芯片领域非常明显。
第二点,解决方案做错,并不是每一种方案都有效且合理
任何一个刚需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但并非每一种方案都有效且合理。
以智能手机为例,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是比较困扰用户的问题,如果只是增大电池容量,会导致手机又大又重,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又导致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所以这个解决方案显然不够好。
那还有什么解决方案?一是期待未来电池技术能有突破,二是是普及现在有些厂商采用的超级快充技术,三是共享充电宝。由此可见,这么多解决方案,并非每一种方案都有效。
第三点,闭门造车不懂用户
企业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想,一做就是半年或者一年,期望结果一出来就能给全世界一个惊喜,最后才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这些人通常是有什么心理呢?首先是怕被巨头抄袭,其次是提防其他创业公司。
第四点,过早优化过早扩张
在核心需求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就扩张,考虑规模化,在大公司比较常见。
第五点,隐形成本
隐形成本是无法精确计算的成本,比如沟通成本,培训成本,团队磨合成本,这些东西很难去量化。很多早期创业公司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而不重视隐性成本。
03 如何做到精益
精益商业思维整体来说有三个步骤,一需求探索,二用户验证,三推广。
先通过简单的方式探索需求,再通过mvp去收集用户反馈,验证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则返回,然后继续做需求探索。
第一步,需求探索
需求探索的核心是6件事:
1.找痛点。
2.用常识判断是不是痛点。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都用MVP去实际验证,可能10个问题里面有9个问题是通过常识去判断真伪,只有一个风险难以确定才去做MVP。
3.头脑风暴。如果是团队里的老大,一定要自己少说,多听别人讲。如果头脑风暴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挺靠谱有需求,那么就要开始寻找核心用户。
4.找到核心用户。谁的痛点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
5.核心用户访谈。用户访谈要保持开放式的讨论 不要让用户做选择题。
6.总结。总结出想象中的用户痛点跟实际调研的结果是否一致,想象中的解决方案,跟实际调研之后的方案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继续下一步,也就是用户验证和MVP,如果不一致就回到需求探索的步骤。
第二步,设计MVP
1.找出最需要验证的一个问题。每次只验证一个问题,其他问题用常识来判断。
2.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MVP推给核心用户去体验。任何MVP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和验证这一问题无关的功能一定不要出现,要把做MVP的成本降到最低。
3.做数据搜集,亲自体验,然后再次访谈。数据好并不代表真的好。
4.验证假设。通过前面的MVP数据收集评估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要对之前验证的问题下一个结论,也就是这事到底有没有得到验证。如果验证不成功,则避免了可能会持续很久的错误,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干。
第三步,进行评估
做完mvp之后,我们要接下来做这三件事:数据搜集,亲自体验,再次访谈。目的是验证假设,评估一下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真正可行。
1.收集信息,善用数据分析,但别迷信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漏斗式分析,切片分析,A/B test和灰度测试等多种方法。
2.避免KPI导向。KPI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KPI而KPI。
04 及时进行企业转型
做MVP验证假设之后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好的结果,这时就需要企业进行转型。
第1种,精简型做小而美。以前做的东西大而全,现在只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或者以前做全产业链,现在只做其中的一个环节
第2种,扩充型做全套,把之前的业务放大
第3种,to C转to B
第4种,自营转平台
第5种,收费转免费,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杀毒软件
第6种,代理转直销或者直销转代理
第7种,技术方案转型
05 精益的局限性
精益绝对不是万能钥匙,也有局限性,甚至是误区。
首先,不可能为每一个验证做MVP。时间成本太高,只选择风险最大、最需要验证的部分去做,其他用常识进行判断。
其次,有时做MVP会错失一些机会,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做MVP,即使模式再轻也需要时间和成本,对于时间窗口短的项目,MVP可能会让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产品的实体性越强,开发中的精益性就越少,用户必须看到完整的产品才能判断产品到底好不好。
第四,在某些时候向用户寻求建议的价值不大,比如说经典的汽车和马车的例子。
作者最后介绍了怎么用精益的方法管理企业内部创新,作者还认为未来的大势是人工智能,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案例翔实,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