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据于易理 、源于哲理
──梁缺
“天人互泰”一词源自《穷通刍论》中“天人之道,从惟变所适、惟变不朽进而惟适而安、惟谐而常。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一方面描述了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另方面也回答了怎么样才能使自然界永恒保持着天人互泰这样的美好景况。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
一、天人互泰据于易理
“易”字由日月组成,意即阴阳也。阴阳交替变化而为易,易:内含交替、变化、改变、更改、整治、调整、调谐、和谐、法度、规范等等之意。易:在天地日月的运行中形成客观规律,变化中存确定性、规范性。《穷通刍论》有云:“万变中存不变之道,不变中存万变之法。”易理为天地变化之理,其核心是阴阳二爻的互动变化和组合,一刚一柔的交错是无穷变化的动因,由此产生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定、忠、坚之意;观:有观察、察看、考察、鉴别、认识、看法、景象、情景、景观等等之意。故此,笔者认为:要以天地正道鉴人,即要以天地之法与天地之德去考察和明鉴人类的一切。
字义:〈泰〉常指平安、平和、吉祥、安定、安稳、美好等,如泰安、泰适、泰运、泰然处之、泰然自若等;象征通达、畅达、融通、融会等,如天地交泰、阴阳交泰等。词源:〈泰〉“泰”以《易经》六十四卦中之第11卦“泰卦”为理论根据。“泰卦”由下乾上坤组成,卦形作“泰卦”。乾坤合一,犹如天地、阴阳、上下、动静、刚柔交通融合,喻示天地万物演绎无穷之“通泰”景象。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彖传》说:“泰: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上卦为坤为地为臣,下卦为乾为天为君。上坤下乾,表示天地交感,万物生各畅其生。君臣交感,志趣和同。内卦为阳,外卦为阴,预示阳气充实而阴气消散。乾卦有刚健之德,坤卦有柔顺之性,所以说内秉刚健之德而外抱柔顺之姿。乾卦喻君子,坤卦喻小人,内乾外坤,这种卦象又显示君子在朝,小人在野。君子得势其道盛长,小人失势其道消退。
相关词语:〈近义词〉天人合一、天人互善、天人互动、天人互益、天人互应、天人互和、天人互谐、天人互友、天人互爱、天人互安、天人互悦、天人互美、天人合德等。〈反义词〉天人互损、天人互害、天人互恶、天人互争、天人互夺、天人互斗、天人互敌等。
汉代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子无不备,虽事百神犹无益也。”又说:“命受于君,天之所大显也。”这表明了他的宗教意识及“君权神受”观点,也是他关于“天人感应”思想的注脚。他说的“天”,包涵宗教性、人文性与自然性。其宗教性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其人文性主要是受儒学思想影响,多用于人伦及政治方面。其自然性是由宇宙万物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一意义的“天”主要是指一切万物及人。他为了论证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提出了“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命题。他也认为:“天”有“天命”、“天志”、“天意”等存在,并强调天命对人事的干预和影响作用,即“天人感应”说。首先,天为万物之祖,人类之父。所谓“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人本身像一个小天地的缩影,是天地一切特征的副本。笔者在此学说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认为:“人类的知行发展进程,应当从“‘天人互应’、‘天人互动’到‘天人互善’、‘天人互泰’”。意思是说:“天的运行规律是客观的、万古不灭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天,大善大爱,为万物及人类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然而,人类也要认识自己,遵循因果定律,做到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懂得对天的感恩与善待,珍惜地球这一美好家园,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与人类共生同存的物种应倍加保护,在天的法则和秩序下,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与智慧,实现与天的高度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互泰’的理想境界。”
二、天人互泰源于哲理
天,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无数星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即苍穹、太空、宇宙、大自然等。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员,形成于46亿年前。物质世界包罗万象,储存着无限的能量和信息,无时无刻在运动变化发展中,演绎一切,兼容万物。据推测,地球上人类起源于500万年前。笔者认为:天地历史,简单概括为,是人类对自身和人类对天地不断认识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发展与人类如何协调处理天地关系的历史。对天地历史的考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天地自身的形成及变化史,二是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史。第一阶段纯粹是大自然的原始属性和自然属性,第二阶段从人类的出现并能够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开始,这阶段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
天人关系是先后关系。没有天地那有人类,天地是生命之母、生命之本、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远远先于人类的存在,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的生态系统,人类生存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天人关系的内在同一性和辩证统一性,确立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人类与自然的客观关系,决定了人与天是生命共同体。
天人关系是因果关系。从传统哲学理论上说,万物皆有灵性,均具有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天也有特殊的“意志”,即“天理”和“天德”等。天与人是互动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是客观的存在,天与人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十分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好坏,要将关注大自然的命运放在首位,因为人类命运系于大自然,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命运和未来发展。顺天应地人安和!人类要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理性和科学地协调好天人之间这种伦理关系,将道德情怀犹如倾注于自己父母一样倾注于天地。正如《穷通刍论》中所言:“人类对天地父母价值的绝对肯定和最高赞美,就是对自身价值的绝对尊重和最高体现。”
和谐至善,贵乎中庸。中是天地之大道、万物之根本,古人对中庸法则推崇备至,被奉为一切行为的圭臬。天地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各安其道、各遂其生、各适其所,实现“互安”与“互泰”。“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历史事实和实践证明,人类对天地的伤害,最终会自食其果,违背天地定律的行为,最终受到惩罚。《穷通刍论》中指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史告诫我们:在历经‘原始──平衡──失衡’三个阶段中,平衡则泰,失衡则殆。当前,人类反思和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责无旁贷。”因此,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应当自觉地不断调整和修正自身的行为,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等自私狭隘的观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并要感恩天地之造化,放眼天地,顾及未来,留给天地自身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矛盾关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树立正确的天人观,善待同生共存的天地万物,倡导简朴生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天人互泰”作为理想愿景和目标追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整体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