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更像是一则寓言,不同经历的人看出的故事寓意也自然不同。
如果是一对正在遭遇爱情挫折的年轻人儿,读完故事难免不升腾一股勇气出来——即便有再多阻挠又如何?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不也在一起了吗?和他们的遭遇比起来,我们现实生活里的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呢?至少我们爱上的还是人类;至少我们遇到的多数困难都不至于将我们拖入地狱凌迟致死;至少,我们的身后还总会有那么几个至亲挚友站成让人依靠的模样……所以,倘若此一阶段你们的爱情正在遭遇挫折,何不静下心来寻找一个“安全屋”,等到天亮再上路呢?如果你问这个“安全屋”是什么?肯定各有不同。但相似的是,它们都可以暂缓你的疲乏与恐惧,让你得到暂时的休息与放松,以此调养生息,继续前进。
读完这本书没有几天,突然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位熟识的朋友突然失踪了。是的,失踪了。苦苦追寻没有下落,甚至警方都介入了调查,仍没有消息,恐怕已是凶多吉少(遗憾的是,事后证实确实如此)。我想到了他那个未成年的儿子。那个再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是孩子曾是我的学生,聪颖而活泼。我想着,是否要找个合适的机会,送一本这书给他,希望他不要害怕,希望他能读出勇敢,更能读淡对于死亡的恐惧。至亲的猝然丧失对一个孩子来说太过残忍,因为他对死亡的认识除了恐惧,或许所剩无几。大概这书会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告诉他,死并不可怕,只是另一种状态的生。它如一扇打开的大门,照亮了那个令人悚然却又全然不知的的世界——人死了只是匆匆踏上了另一段征途,我们不会不相见,只是等着永远在一起。而如此想着,那曾经让人谈来即色变的死亡,好像也显得没那么冰凉蚀骨了。
还可以读出什么?
对于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们,工作、家庭、孩子、金钱、权利、地位,还有那依然冒着泡泡的梦想和追求,一夜之间呼啸而至,然后错落归位,张着嗷嗷待哺的嘴巴,等着我们一一喂养。这书便成了一本生活启示录。
生活中,有时我们真的需要那么一位灵魂的“摆渡人”,在我们敏感、失意、无助的时候,能牵起我们的手跨越高山沼泽,摆脱“小鬼们”的纠缠顺利寻求到人生的“安全屋”,然后疗伤、休养等待着再次全新的出发。但是何其容易?
我却真实的遇到过一位,但是仅此一位,陪我走过一段路后便扬鞭而去从此天涯不见。上学的时候我因为贫穷而自卑,又因自卑而异常敏感,时时竖着全身的刺准备着战斗,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疲惫不堪,几乎就要在那种扭曲中堕落成“鬼”——我见过很多那种“鬼”:他们自私、虚荣、出口伤人,自己还一事无成,靠着贬低别人而惶惶度日。这位“摆渡人”是我的同寝室友,她似乎看到了我内心里的纠结、拧巴甚至慢慢渗出的恶毒,看到了我将要被那样的“小鬼小魔们”拖到地下,于是挺身而出直指要害,告诉我前面有座“安全屋”,名字叫坦然,即日启程扬鞭赶路吧!于是,那些年我终于不再那么拧巴,那么敏感脆弱,坦然地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拥有的和没有的,一心一意的开始赶自己的路。
只是这以后的生活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凶险,却一直没有再遇到过这样的“摆渡人”。有时候一段路要走好久好久,却怎么也走不出来,像进了一个迷魂阵里,无休止的循环和受折磨,怎么办呢?
迪伦在返程的时候,不也是没有“摆渡人”的保护吗?也迷路也恐惧也随时随地面临被变成“鬼”。可是她却最终克服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困难,又安全的返回了起点。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在途中,她低着头闭着眼不去看也不去想那些“鬼魔”;睁开了眼也只是卯足劲儿的赶路,即便那些“魂魄”萦萦绕绕就在眼前,纠缠她拉扯她冲撞她甚至噬咬她,但她仿佛关起了全身的感官,只剩一心的赶路、赶路、赶路,后来,她竟打破了这个不可能——在万劫不复中赢得了生的机遇。
没有摆渡人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学着充当自己的摆渡人:理智找准路,一心往前赶,勇敢而不恐惧。大概并没有那么难,毕竟生活里的“鬼”并非无时无刻都要缠绕着你——揪你的头发,拉扯你的衣服,甚至冲撞你的身体。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坚强,哪怕有再多的“指点”,至少还是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赶自己的路。然而最危险不过的是,那些生活里让人崩溃的东西,因为长久的“被惦念”,成了心间久久不能删除的回音,而这样的久不消音竟早晚会在自己的内心里滋养起一只“鬼”来,这样里应外合,才是人生真正的磨难。
我们时刻要明白的是,什么才是我们的路,而什么是阻挠我们赶路的“鬼”。在人生的征途中,唯有自己才是最合适的那个灵魂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