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时,老师或家长经常会给我们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理念。他们认为为了刺激小孩高效努力学习,需要适当给予我们一点点虚幻的想象,而“方为人上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蛊惑作用。
如今再看这句话,我觉得如果没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我们还是会无比认可它,觉得它属于广泛适用的话糙理不糙的通俗真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吃了苦,或者说吃了极致的苦头真的能让我们呈现出脱胎换骨地转变,突然变成人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吗?我们姑且先把“人上人”视作成功人士。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基数最大的劳动阶层,这里没有歧视的意味,挖煤搬砖的人里面有多少人风餐露宿,吃了一堆的苦,结果到老还在吃苦。(个例不算。)你可以说他们大多数没有成功的基本因素,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程序员,即码农,他们中很多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干着996体制的工作,加班熬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说他们不苦我觉得我还真说不出口,薪酬待遇或许还算可以,可是很多人连在一二线城市买房都是奢望,恐怕匹配成功人士还是不行。所以吃苦这件事和成功并无必然联系,并且吃苦太多,极有可能扭曲人性,让人偏执疯狂,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那么吃苦怎样才会转化成成功的动力或成为成功的催化剂呢?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如何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目前只得出了两种可能性。(希望有人能后续补充纠正。)其中之一是吃苦可以重置心态,心高气傲的人(这种人通常已有成功的苗头,毕竟一无所获的人很难心高气傲得起来。)吃点苦头能将姿态放得更低,然后更好地接纳新的观点或事物。其二是针对尚在努力获取晋升资格的人,他们或是在获取知识或是在积累经验,吃点苦头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和经验,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