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如何让孩子学会写作文。之前在培训学校也学习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可最终都以违背教学法或过于公式化失败。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
何为作文?作文,作文说白了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故事。那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是能否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或是能否给我们呈现一副活灵活现的画面。那么文字在当中起到的是一个什么作用呢?只是一个呈现的工具有木有?没有画面的文字或是没有情感的文字是不被人所认可的。这和上课是一个道理,好的老师总能给孩子画面感或者是引人思考的论点,试想一个总在说教的老师是不是总是最好的催眠师。再比如说学习英文,全球的语言各色各样,但是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一样的。苹果永远是苹果,而不会因为是apple而变了样。所以文章的输入应该是画面或是情感,输出为文字,读者在读的过程中由文字再转化为画面或情感的过程。
所以文章就变成这样:
图像或情感→_→文字→_→图像
而我们总是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本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众多的优秀学生作文总是逃不出那几个有限的题材。比如:自己生病,妈妈照顾我、我学会骑自行车等等。只看看题目我们就知道写什么了,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写的。我们都是在教孩子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情感,这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况且现在的孩子读书越来越多,对文字的感觉和理解慢慢得变强,积累词语和语言可以在文章的修改和推敲中慢慢习得。
那问题来了,教孩子写作文的出路在哪里?我想应该是在图像或情感的生成过程。把作文课上成表演课、观察图像课、视频播放课,教会孩子观察、体会。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视,其实就是省掉了文字的过程:
图像或情感→_→图像或情感
我今天在孩子身上实验了一把,上课既轻松又有成果。首先我呈现了这样一副画面:
然后我让他读了新闻的内容:72岁的王素清老人前几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问及原因时,老人一直闭口不谈,眼角满是泪水。然后我让他观察到的画面写成文字,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语言和顺序调整后:
同时,我自己根据每天女儿给爸爸开门,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小段:
“咚咚咚咚……”敲门声一响,我赶紧对女儿说:“铭铭,爸爸回来了!”铭铭一个机灵站起身来,光着脚,一路小跑去给爸爸开门,身后留下一串“啪啪啪啪……”重重的脚步声。“彭”门开了,“爸爸!”铭铭甜甜地叫道。“唉”老公一把抱起妞妞,重重地在小脸上亲了下。
白描的手法是不是体现了女儿对爸爸的渴望和爱,这源于我自己就在旁边看着这样美好的画面。